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办学历史悠久,1952年我国著名冶金机械专家朱海教授在原华中工学院创办了冶金机械专业,1958年武汉钢铁学院开始办本科教学,1960年原华中工学院冶金机械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整体划归到武汉钢铁学院。学院以机械学科为主体,以控制、管理、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渗透为发展趋势和特色。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学院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日臻合理,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是武汉科技大学主体学院之一,为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系(辖冶金设备研究所、机电设备研究所、机械设计与制造教研室)、机械电子系(辖流体传动与控制研究所、数控教研室)、工业工程系(辖制造工程研究所、工业工程教研室)、车辆工程系(辖车辆工程研究所)、工程图学教研室、机械研究所等十多个教学与科研单位;设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业工程、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湖北省首批品牌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
学院拥有突出的学科优势和良好的办学条件。机械工程学科是学校优势学科之一;学院建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1个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2个博士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5个硕士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自动化、车辆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机械工程、工业工程)。同时学院还建有1个国家级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机械传动与制造工程重点实验室);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流体力学基础实验室);1个校级实验中心(机械测试实验中心)。
学院有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12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授24人,副教授4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8人。近年来,教师队伍中有4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9人享受政府专项津贴。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和创新,科研工作硕果累累。近几年来,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等大型科研项目50余项,年平均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教材和著作4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7项。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教学提升科研的良好局面。
学院重视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已形成有稳定教学科研方向的团队8个,其中由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孔建益教授担任负责人的机械基础教学科研团队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主要承担机械基础的教学科研工作。该团队指导的学生近几年在机械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在各类大赛中成绩突出,获得大赛奖励30余人次。近几年来,该团队承担各类教学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多项国家、省级奖励,2008年该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机电液系统及其控制教学科研团队由博士生导师,全国机械加工学会理事、湖北省流体传动学会副理事长陈奎生副校长担任负责人,该团队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承担机电及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模块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依托钢铁行业,开展大型复杂机电液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和重大难题,其中板带静电涂油控制和轧机液压控制研究,已应用于武钢、宝钢、鞍钢等数十家大型钢厂,对提升我国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这些成果用于教学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自制实验设备15台(套),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效果好,有不少学生成为主要助手。获得省部级以上奖7项,其中获得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奖1项,中国机械科学技术奖1项,上海市发明选拔赛一等奖1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部。
由博士生导师,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分会理事,湖北省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武汉市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湖北省机械传动与制造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友荣教授担任负责人的机械设计及理论教学科研团队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主要承担机械设计及理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大型冶金机电设备为主要研究对象,侧重于非线性与多变量系统的状态辨识方法进行故障机理研究以及研究集成智能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起重机等金属结构的疲劳寿命分析等。获得省部级奖7项,其中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奖2项。申报或授权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1项;专著1部。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30余篇,SCI、EI收录23篇。
由楚天学者、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自动化学分会理事、中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理事张华教授作为负责人的工业工程与制造系统教学科研团队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主要承担工业工程及制造系统工程教学科研工作,是国内最早研究绿色制造的单位之一,出版教材、学术专著2部、发表教学科研论文70余篇,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学院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导向,加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培养造就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实践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不断加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引进国际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办学理念,构建大机械类教学平台。系统培养学生掌握机、电、液、测试、材料、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现有一门国家精品课程(机械原理),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国家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机械基础教学团队)。
机械自动化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749人、硕士研究生204人、博士研究生28人。学院面向钢铁行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在冶金机械、绿色制造、机电液系统及其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建立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及产业开发有机结合的教学科研体系。
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学院还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和提高,学院学生在机电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2006年学校组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强。
同时,学院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学习深造。举办的“武汉科技大学——休斯敦大学学生论坛”表明学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学院的毕业生中已有2位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多人成为各类专家、政府领导、企业老总。如刘玠,64届冶金机械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美国钢铁工程师协会会员,原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现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苏义脑,76届矿业机械专业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奖励地矿专业评审组专家、国家科技部863计划海洋领域820主题专家组专家、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
机械自动化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坚持走内涵发展、协调发展的办学道路,立足冶金显优势,服务地方求发展,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团结进取,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向高水平的学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