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是“汉语语言文字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它是研究古典文献的产生、发展和利用的专门学问。传统的文献学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注疏等内容,是传统经史之学的门径和基石,而在现代,除了传统的内容之外,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研究、考辨、编纂、译注及现代化传播等重要方面。它既是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组建于2001年,现有教研人员3人,且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们是高华平教授、张三夕教授、王齐洲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组组建时间虽短,但其远源可追溯至华中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钱基博、张舜徽等国学大师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研工作。现在本学科的高华平教授、张三夕教授都曾亲聆过张舜徽先生的教诲,并在张舜徽先生领导下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工作过多年。张三夕教授还是张舜徽先生培养的第一位博士。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自组建以来,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为文学院本科生开设了“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并组织编写了《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材,该教材在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中使用,受到了广泛欢迎。此外,本学科还招收有2名博士生和3名硕士生,填补了湖北省内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教育的空白。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教研人员是一支颇为精干的队伍,三位教授在科研上各有建树,高华平教授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及古籍整理工作、张三夕教授的思想史研究、王齐洲教授的古典文学研究都有令人瞩目的成果。本学科人员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评论丛刊》、《文学遗产》、《文献》等权威学术期刊共发表了约180篇论文,出版专著近20种。本学科组建的2-3年间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6部。本学科人员共承担完成约20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目前正主持承担着国家教育部“古委会”项目—“《论语集解》校释”、台湾“中华禅净协会”合作项目—“菩妙法脉传”、“台湾佛教文学”等。
目前,本学科已确立了自己多学科综合、突出特色的发展原则。在保持原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利用本学科与传统文、史、哲诸学科的天然联系,加强文学与历史学、考古学、哲学、宗教学诸学科的科际整合,在多学科的交叉和结合部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并形成了本学科“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宗教文学典籍研究”两个新的学科发展方向。以此为契机,本学科于2003年3月成功召开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学术研讨会”,并与海内外多家学术机构合作,大力推进“佛教文学典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