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殷鸿福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院校信息 >> 专业介绍 >> 正文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殷鸿福

考研试卷库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殷鸿福

   殷鸿福 (Yin Hongfu, 1935)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层古生物学家,教授,博士导师。1935年3月15日生,浙江省舟山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煤田地质专业,1961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地质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地矿部古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古生物学报、地质科学译丛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古生物学分册副主编。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纪分会委员、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委员会主席、国际地质对比规划359项主席。殷鸿福已发表专著13册,论文74篇,其中外文论著21篇(册)。已指导博士生7名,硕士生8名。由他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多项奖励,其中地矿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五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此外,获“武汉科技新秀”称号,中国古生物学会首届尹赞勋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殷鸿福努力使古生物学走生物学与地质学全面结合的道路,形成生物地质学的方向。他的努力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在古生物学、地层学新理论方面,他第一个向国内介绍新的演化理论‘间断平衡论',也很早就评介新灾变论,分支系统学和事件地层学。在《地质演化突变观》一书中,他通过对居维叶、莱伊尔、达尔文三巨匠的重新评价以及大量国内外的和自己的研究实例,指出古生物演化应包括渐变、突变和灾变(突变的特殊形式)三种形式;演化的过程不仅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进步性发展,而且还是由大量绝灭、适应辐射、稳定发展相交替形成的阶段性发展。这些观点已反映在新版古生物学教程和地史学教程中。当时科协钱学森主席曾两次写信给他,评价说‘地质演化突变观是正确的'。他对中国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绝灭、辐射演化和事件地层界线的具体研究多次被SCI引用,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2. 应用古生物的地理分布论证板块活动历史是一个新兴的方向,殷鸿福是我国这方面最早的学者之一,他也最早向国内介绍用古生物地理论证微板块和地体的活动。他主编的《中国古生物地理学》(1988)以大规模且完整的资料收集(12、468个物种)和计算机分析(21.7万数据)为基础,理论上新的发展包括:a,系统地提出地史上热、温、寒带生物区系的区别标志;b,中国各时代的古生物地理区划,包括各时代区划图24张、表数十张,为我国板块活动提供了一个方面论证;c,最早以古生物地理论证了华南在早古生代及以前曾属于冈瓦纳的范畴,这一观点已在国内、外获得日益增大的支持。该书已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英文版(1994),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A.Hallam担任学术编辑,并在序言中评价说:“本书无疑将被证明是对一个具有全球意义主题的无可估量的指南。”
   3. 他是我国第一部古生态学教程(1964)主编之一。近年来又进行了生态地层学研究、完成一批论文、三份生态地层学研究报告、及《扬子及其周缘东吴—印支期生态地层学》专著。该书提出了为盆地分析服务的一整套生态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并证明可用于扬子区二叠—三叠系的实践。其系统完整性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之。它在高精度及异相地层对比,与层序地层学结合等方面显示单纯沉积学或生物地层学所无的优点,并将对这一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提供重要信息。殷鸿福创建的微机室正在以秦岭和长江中、下游为对象探索活动论的古海洋恢复和盆地演化。
    4. 他在校内创建了生物成矿实验室(1988),并已作出成果,他主持创建的生物成矿实验室,已出版一批论文、科研报告、译文集及专著。这些研究证实,川甘边境两个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中,菌藻生物作了重要贡献。1992年该室被地矿部定为学科新生长点予以支持。 在二, 三叠纪地层古生物和国际地质界热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研究方面,他在双壳类和腹足类方面作了大量的系统分类和属种鉴定工作,累计发表描述近300种。图片80多幅. 在三叠系研究方面, 他修改雷口坡(巴东)组时代为安尼阶,嘉陵江组为下统,建立贵州省三叠系生物地层系统,提出中国及东亚拉丁期大海退,发现华北三叠纪海侵,负责建立西北区第一个海相中生界地层系统—祁连山区海相三叠纪地层系统。出版了秦岭三叠系专著,系统重建了秦岭三叠纪地层系统(中统上部及上统全属新发现),发现早三叠世超微化石;重建秦岭晚古生代裂陷史及印支运动史。重建松潘地区三叠纪地层系统。专著《东亚的三叠系》已付海洋出版社待出版。以上工作对我国三叠系研究有重大影响。
   他在二叠—三叠系研究方面,系统总结国际、国内生物地层和事件地层新进展。在国际地质学热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早于1983提出的二叠—三叠系界线粘土岩火山成因说,对盛行的球外星体撞击说提出不同看法,再度列入SCI,并获地质学报十年优秀论文奖,现已为国内外普遍接受。他于1986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以微小欣德牙形石作为二叠—三叠系界线标志的建议获国际上广泛响应。在他任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工作委员会主席期内,四个候选剖面中三个已属于中国,因此,目前出现了将古、中生界国际界线层型定在华南的大好契机。
  殷鸿福院士主要著述 :
  《古生态学教程》。工业出版社,1964(与杨式溥、李凤林、张席缇合作)。
  《南祁连山三叠系》。地质出版社,1983(与杨遵仪、徐桂荣、吴顺宝、何元良、刘广才、阴家润合作)。
  《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动物群,地质专报,二种(地层古生物)第6号》。地质出版社,1987(与杨遵仪、殷鸿福、吴顺宝、杨逢清、丁梅华、徐桂荣合作)。
  《 地质演化突变观》。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与徐道一、吴瑞棠合作)。
  《中国古生物地理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主编)。
  《华南二叠—三叠纪过渡时期地质事件》。地质出版社,中文版 1992,英文版,1993(与杨遵仪、吴顺宝、徐桂荣、张克信合作)。
  《秦岭及邻区三叠系》。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与杨逢清、黄其胜、杨恒书、赖旭龙合作)。
  生物成矿作用译文专集. 地质科学译丛, 9卷增刊(主编)。
  贵州三叠纪生物地层问题。地质学报42,2及42,3, 1962。
  陕西渭北地区三叠纪海相化石层并论石千峰群的 时代。地层学杂志3,4(与林和茂合作)。
  三叠纪古生物地理与大陆漂移。地质科学,1980,3,1980。
  中国的拉丁阶问题。地质论评,28,3,1982。
  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的华南双壳类——分带,对比与危机。地质论评,29,4,1983。
  间断平衡论风靡欧美。地球科学,1983,2,1983。
  华南古、中生代之交海洋生物界的更替。 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I,地质出版社,1984 (与徐桂荣、丁梅华合作)。
  四川松潘东北寨金矿预富集过程中的菌藻成矿作用. 地球科学, 17,3(与谢树成合作)。
  新灾变论. 穆西南主编, 古生物学研究的新理论新假说, 科学出版社,1993 (与张克信合作)。
  《 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81pp, 1992 (with Sweet W.C.,Yang Zunyi,and Dickins J.M.).
  《The palaeobiogeography of China》.Oxford Science publications, Oxford. 370pp., 1994(Yin Hongfu et al.).
  On lithofacies and paleoecology of the Triassic of Kueichow Province , China. Scientia Sinica , 12, 8, 1963.
  Middle Triassic Gastropoda from Qingyan , Guizhou Province , Chin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part 1: 57, 1; part 2: 57, 3; part 3: 57, 5, 1983 (with E. Yochelson).
  On the Transitional Bed and the Permian -Triassic boundary in South China. Newletter on Stratigraphy, 15, 1,1985.
  A proposal to the biostratigraphic criterion of Permian/ Triassic boundary . Memorie della Societa Geologica Italiana, 34, 1986 (with Yang Fengqing , Zhang Kexing and Yang Weiping)
  The effects of volcanism on the Permo -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in South China. In Sweet et al.(eds.), Permo  -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Yin Hongfu et al.).
  殷鸿福(主编), 1992, 生物成矿作用译文专集. 地质科学译丛, 9卷增刊, 86 页.
  Yang Zunyi, Wu Shunbao, Yin Hongfu, Xu Guirong, Zhang Kexin, Bi Xianmei, 1993,
  Permo-Triassic events of South China.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53pp.
  Yin Hongfu (ed.), 1994, The palaeobiogeography of China. Oxford biogeography series no. 8. Oxford Science publications, Oxford. 370pp.
  Yin Hongfu (ed.), 1996, The Palaeozoic-Mesozoic Boundar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135pp.
  殷鸿福等, 1996, 扬子地台及其周缘二叠三叠纪生态地层学. 科 学 出 版 社., 3 4 5 页.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