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
课程编号:301314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部生物教研室
任课教师姓名及职称:赵刚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自学与读书报告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医学分子生物学原理》,王琳芳主编,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精要速览》(影印版or中文版),Tuner等编,科学出版社,2001
《Essentials of 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精要》(影印第三版),George等编,科学出版社
《Introduction to 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导论》,Peter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医学分子细胞生物学》,邓耀祖屈伸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
《医学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方法》,伍新星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
《基因组科学与人类疾病》,陈竺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
《Genes VII,基因VII》(电子版),Lewin B,2002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二版),萨姆布鲁克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
《医学分子生物学》,来茂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众所周知,生命科学已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前沿, 而分子生物学又是整个生命科学中的带头学科。几十年来,分子生物学发展迅猛并有力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其理论和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现代医学的各领域,并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中获得广泛应用。人们已开始在分子水平上探索各种疾病发生机理和药物作用的机理等基本问题。因此,作为将来从事中医药学基础或临床工作的研究生,有必要了解并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技术。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系统学习,使研究生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主要研究技术的原理和某些重要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为将来从事医药相关的研究工作打下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严谨学风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一)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和定义;
(二)分子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简史;
(三)分子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
(四)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
(五)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参考书介绍;
第二章 细胞的超微结构与生物大分子概述 (4学时)
(一)真核细胞的超微结构;
(二)原核细胞的超微结构;
(三)生物大分子类型和特点;
(四)真核细胞基因组与原核基因组的构成与特点;
第三章 DNA的结构与功能(3学时)
(一)DNA的结构和复制;
(二)RNA的转录合成与基因表达;
(三)转录后RNA的加工;
(四)蛋白的合成、加工、结构及蛋白质组;
(五)基因的突变与修复;
第四章 细胞的分子生物学 (4学时)
(一)细胞周期与调控;
(二)癌基因与抗癌基因;
(三)细胞的信号转导;
(四)细胞的凋亡;
(五)端粒与端粒酶;
第五章 疾病基因的识别和克隆 (4学时)
(一)基因克隆的原理;
(二)人类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
(四)疾病相关基因的识别和克隆;
第六章 分子生物学主要技术的原理 (5学时)
(一)基因重组技术;
(二)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四)反义核酸技术;
(五)基因芯片技术;
第七章 肿瘤分子生物学 (4学时)
(一)肿瘤的遗传基础;
(二)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种类和功能;
(三)多步骤致癌的分子机理;
(四)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理;
第八章 病毒分子生物学 (3学时)
(一)病毒基因组的特点与病毒感染的分子机理;
(二)肝炎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与致病;
(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和致病机理;
第九章 神经分子生物学 (3学时)
(一)神经元信号传导概述;
(二)介导神经元传导的受体和通道;
(三)神经递质与调质;
(四)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分子机理;
第十章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4学时)
(一)基因诊断的原理和主要技术;
(二)基因诊断在遗传病和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三)基因诊断在法医学中的应用;
(四)基因诊断在感染性疾病中应用;
(五)基因诊断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六)基因治疗概述;
(七)基因治疗主要步骤的原理;
(八)基因治疗的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