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法医学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被重庆市批准为首批市级重点学科。于1988年成立重庆法医验伤所。
主要研究方向:
法医病理学:主要通过组织化学、酶组化、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电子显微镜及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方法,开展了人体损伤时间的推断、死亡地间推断、猝死(心、肺、脑等)及损伤病理学的研究。目前本学科采用的技术方法基本上与国际、国内的研究水平同步,并广泛用于法医学教学、科研、检案,在10年期间进行法医尸体病理检验1000余例,无一例失误,为本地区司法案件的侦破、医疗纠纷的解决、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较大贡献,为本地区安定团结、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作出了有效努力,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法医生物学:87年本学科组建法医物证检验实验室,开展常规检验、教学、科研工作。90年开展DNA及PCR技术与分析,用于解决目前高科技、高反侦察技术作案逐步增多的新形势下微量、腐败生物检材检验的难题,并成功地应用在教学、科研(已发表论文十多篇)、法医检案(亲子鉴定)与个人识别中,目前已完成100多例,填补了重庆地区的空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法医临床学及人类学、毒物分析等:法医轻重伤鉴定、伤残等级鉴定是本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10年来我们共完成法医临床学检案万余例,无一例失误,为重庆地区法制建度作出了较大贡献。并参与国家《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人体轻伤鉴定标准》及《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标准》的制定讨论,故在法医临床学、交通法医学、赔偿医学等领域本学科处于领先地位。重庆地区杀人案、碎尸案并非罕见,在90年代即开始应用最先进的人类学测量技术及多元回归分析进行检案及个人识别,成功完成数十例检案,拟在近期开展颅像重合及面容复原技术进行个人识别。法医毒物分析开展了常规毒物分析并参与车辆驾驶人员驾车时血液、呼气酒精含量的测试研究,开展了毒品海洛因体内代谢的研究等,为重庆地区乃至我国立法、法医检案、交通事故的预防作出了较大贡献。
本学科点累计承担各种基金资助项目14项,获省部级奖3项,出版专著8部,译著1部,参与编写教材2部,发表论文16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