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病理与病理生理学1981年被批准为硕士授权点。2001年被批准为重庆市市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点师资力量雄厚,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方面均较为合理,具备较为稳定可靠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方向。现共有教学科研人员32人,其中教授5人,(包括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1人,重庆市神经科学会理事1人,微循环杂志、癌症杂志编委1人。)副教授12人。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3人。讲师4人,助教1人,均为硕士生毕业。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5人,助理实验师1人。
研究方向:肿瘤发生及病理诊断:本课题以组织发生未定的软组织肿瘤、骨肿瘤及乳腺癌等妇科肿瘤为重点,从光镜、电镜、免疫组化、细胞增殖活性、癌基因及原位杂交等进行各方位研究,以其探讨其组织发生、诊断及鉴别诊断标准,为临床诊治提供有益的证据,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其中少见的透明细胞肉瘤及骨外粘液样软骨肉瘤的研究为国内最大系列、最全面的报道,多次被其它学者(包括国外杂志)引用。
胃肠癌细胞水解酶及其与癌细胞浸润关系的研究:本研究主要是胃癌浸润机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尤其是恶性程度高的粘液细胞癌从肿瘤特性及其与宿主细胞外间质的相互关系,探讨癌细胞扩散和机理,为临床防治恶性肿瘤的的相互关系,探讨癌细胞扩散和机理,为临床防治恶性肿瘤浸润和转移提供理论依据。
肿瘤标志物的研究: 本室70年代开始对甲胎蛋白进行系统研究;80年代以来完成五种中间丝及上皮膜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与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曾获卫生部、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浆三项;近年来又完成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多抗、抗IV型胶原单抗、抗血小板生成素单抗、重组人GH-CSF-IL3融合蛋白(G3)单克隆抗体,已应用于血清学检测。同时还进行了血清唾液酸、岩藻糖、急性期反应蛋白、多胺等测定,对各种癌症患者诊断作了系列性研究,对恶性肿瘤诊断、疗效观察等有重要参考价值,曾获四川省科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根据细胞癌变的癌基因理论,从癌基因产物在患者血清及尿液中寻找新的肿瘤标志物。九十年代后,我们进行了检测肿瘤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及影响端粒酶活性的一些因素研究,这些在国内均属领先。近5年来这方面论文共发表16篇。
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研究:本室自90年代开始建立MTT法进行体外化疗药敏试验(国内领先)至今已进行了近千例检测,包括实体瘤、癌性胸腹水、骨髓血,涉及卵巢癌、肺癌、直结肠癌、胃癌、膀胱癌、肾癌、儿童恶性肿瘤、白血病等。结果显示肿瘤药敏试验与临床疗效相关性达70~80%。近年来利用“中效原理”对两抗癌药物联合应用相互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属国内领先,其中一篇论文被SCI收录)。MTT法也用于新研制抗癌药物进行体外抗癌活性及抗癌谱筛选(已为二种新抗癌药物进行筛选)。近5年来这方面论文共发表11篇。
神经病理学:本课题采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超微技术及基因等研究方法,主要着重于高血压脑血管疾患出血引起的神经组织的损伤、修复等研究,以解决永久性肢体瘫痪给社会造成负担,具有很大社会效应,同时开展的微血管畸形是隐源性癫痫的病固和病变特点的研究,这研究可望从治疗、预防微血管畸形等方面为治疗癫痫提供理论依据。这理论在国内外道创,其学术文化教育文在中华病理学杂志发表后,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认同。先后赴美国、日本交流神经病理学术成果,建立了国际、国内学术联系
科研方面:自1995年以来获省级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三项,市级三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万元,卫生部6万元。省市教委、卫生局资助共45万元。 1995年以来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共发表论文83篇,参加为学术交流40篇,其中SCI收录5篇,CA收录1篇,出版著作5部。
人才培养:自1995年以来共培养硕士生19人,现有在读硕士生7人,在读博士生3人。协助培养博士生145人,硕十生35人。每年培养重庆市及川东地区病理诊断进修医师十余人,为提高本地区病理诊断水平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