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院成立于2001年,2003年更名为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其前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与思想品德教研部。上个世纪50年代,学校创办之初即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三门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当时我校的政治理论课是全国的百面红旗之一,聚集了众多著名的学者。1978年,学校复办,同时恢复了各政治理论课教研室。1988年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统管各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不久,学校在党委宣传部下设思想品德教研室,后升级为德育教研部。1999年德育教研部并入马列理论部,简称“两课”教研部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学校解放思想,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在马列理论部的基础上先后创建经济系、国际经济贸易系,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体制。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学校多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1年“两课”教研部独立,成立政治学院,从此走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化并重的发展道路。2003年更名为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含公共管理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设有三个校级科研基地,即: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学院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八个。其中,一级学科1个,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在其中3个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类二级学科3个: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中国哲学;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学。并主办有本科专业3个,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除承担本学院的硕士生、本科生教学外,学院还承担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截止2007年9月30日,学院有专职教师72人,校内兼职教师60人,校外聘请的兼职教授21人。在专职教师中,教授15人,副教授21人,讲师 26 人,助教10人,分别占总数的20.8%、29.2%、36.1%和13.8%;博士与在读博士33人(其中博士19人),硕士27人,分别占45.8%、38.0%;35岁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以上的人,分别占34.7%、43.1%、15.3%、6.9%;拥有硕士生导师2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占教师总数的40.3%。学院教师队伍来自“五湖四海”,朝气蓬勃,干劲十足,且都有团结协作精神。
2004年以来,我院教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5项,主持福特基金等国际合作项目4项,参与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41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36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项。
教师们能以高校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做师德师风的表率。近四年,5名教师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林瑞英、黄顺康、李军、邹东升、王成兰),4名教师被评为学校师德师风标兵(左开大、张谦、黄顺康、冉志),2名教师被评为学校教学名师(樊美勤、王安白),3名教师被学生推举为“全校最受喜爱的十大教师”(王安白、樊美勤、王成兰),1名教师被评为重庆教育系统优秀党员(樊美勤),4名教师获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陈应琴、王成兰、邹东升、罗兴佐),2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学科带头人(张文喜、崔平),1名教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肖唐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