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现代研究进展
英文:The Modern Research Evolvements of TCM Diagnostics
课程简介: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既是中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中医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是国内外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在实现中医国际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诊断学现代研究进展》课程正是通过对现代中医诊断学的最新研究进展的综合分析介绍,使学生(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以上研究生)能够对中医诊断学当前发展现状、整体研究趋势、学科总体研究成果以及水平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为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选题提供必要的思路。
教学大纲
一、开课单位: 中医基础 教研室
二、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三、总学时数:30学时,理论授课30学时,实验/操作/辅导
四、教学方式:讲授、研讨
五、考试方式:开卷
六、教材和/或主要参考书目:
1、《面向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未来》
2、《中医诊断学实验方法学》
3、《人体排出物异常证诊断治疗学》
4、《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
5、《四诊研究》
6、《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7、《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
8、《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
9、《中国医学诊法大全》
10、《中西医结合对证的研究》
11、《中医辨证论治教程》胡欣,葛秀梅.北京:华艺出版社,1994
12、《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欧阳錡等.湖南省中医研究院印,1987年
13、《中医量化诊断》徐迪华,徐剑秋.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4、《中医临床思维研究》
15、《中医误诊误治析微》
16、《中医证候规范》
七、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中医诊断学现代研究进展的基本概况(方法、成果、存在的问题等);
2、理解中医诊断学现代研究进展的最新趋势、动向,并能够结合自身专业方向,做到合理选题;
3、通过课堂讲解,讨论以及对资料文献的查询,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有深刻体会,以牢固树立专业观念。
八、教学主要内容:
1、中医脉诊的现代化研究(3学时)
(1)中医脉象研究的意义与特点
(2)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概况
(3)中医脉诊机理研究方面的概况
(4)问题与展望
2、中医舌诊的现代研究(3学时)
(1)舌体组织学
(2)舌诊的主要研究方法
(3)异常舌象的研究
(4)舌脉
(5)舌苔的现代研究进展
3、中医其它诊法的现代研究(3学时)
(1)望诊的现代研究
(2)闻诊的现代研究
(3)腹诊的现代研究
(4)述评与展望
4、中医“证”研究的回顾与展望(3学时)
(1)证的概念
(2)证候规范化
(3)证的动物模型
(4)证本质的研究
(5)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6)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7)对证研究的展望
5、中医病证规范及其计量诊断方法研究进展(3学时)
(1)中医病证规范化研究概况:病名的规范化;证候的规范化;病证结合规范化研究
(2)计量诊断研究概况:四诊指标的计量诊断;病证的计量诊断方法
(3)中医病证规范及其计量诊断研究存在的问题
6、血瘀证本质的研究进展(3学时)
(1)血瘀证诊断及其标准的研究
(2)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制
(3)血瘀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述评
7、寒热证的研究进展(3学时)
(1)寒热证与神经系统机能
(2)寒热证与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氨(5—HT)、儿茶酚胺(CAs)、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
(3)寒热证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垂体——性腺系统
(4)寒热证与环核苷酸、PG含量
(5)寒热证与能量代谢
(6)寒热证与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
(7)寒热证超微结构研究
(8)寒热证与发汗调定点
(9)寒热证与血浆中分子物质(MMS)、巯基含量
(10)寒热证与体质
8、循证医学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3学时)
(1)循证医学概念的缘起与发展
(2)荟萃分析(Meta-analysis)简介
(3)中医学与循证医学:辨证论治体系中的“循证”;中医学对生存质量的重视
(4)循证医学及其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
9、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研究现状、展望(3学时)
(1)研究现状:证候的规范化;证候的病理生理基础;诊法客观化; 计量诊断;证候的动物模型
(2)中医学缺乏公认的诊疗评价体系
(3)中医证候研究的发展趋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中医证候与体质、基因的关系;中医临床辨证方法体系的研究
10、气虚证诊断标准与客观指标的研究进展(3学时)
(1)气虚证诊断标准与客观指标研究状况概述:气虚证诊断标准研究概况;气虚证客观化指标研究
(2)气虚证与舌苔脱落细胞学;气虚证与脉图参数变化;气虚证与能量代谢;气虚证与免疫功能;气虚证与血流变;气虚证与自由基;气虚证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气虚证与微量元素
(3)气虚证诊断标准与客观指标研究状况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