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1、在思想政治上,要求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农业科学,遵纪守法,具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求实和创新精神,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2、在业务上,要求掌握分子植物病理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具有组织或独立从事分子植物病理学科的教学、科研的能力,并取得创造性的成果;要求能熟练地运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能与外国专家进行学术研讨;成为适应社会形势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二、培养措施
1、指导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注意发挥导师在选拔研究生、选修课程、确定论文题目以及科学道德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指导教师负责制订培养计划,并对研究生论文进行全面指导。硕士研究生到外单位进行试验研究时,可由导师临时邀请该单位的专家进行指导,或合作培养。
培养方式以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进行。通过课程学习、参加和组织学术活动以及教学实践等形式,重点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导师要根据本培养方向,在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制订出培养计划,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初拟订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内容。
2、学习期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4-5年,其中第一学年主要从事理论课程学习,其余时间主要从事文献资料查阅、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工作和撰写学位论文。
被录取的新生经本人申请和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审批,可以保留学籍一年。
3、文献阅读
从第二学期末开始,研究生必须根据导师拟订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内容,着手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包括系统查阅《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微生物学报》、《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Phytopathology》、《Plant Pathology》、《Annual Review of Plant Patholgy》、《Mycological Research》、《Review of Plant Pathology》等刊物和互联网络上的有关文献和系统阅读《分子植物病理学》(王金生编著,农业出版社出版)、《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二版,许志刚主编,农业出版社出版)、《Molecular Biology》(Robert F. Weaver,科学出版社)等论著。并在入学后第三学期初出一篇文献综述,交指导教师评阅。文献综述应该反映所选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存在问题、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篇幅在4000字以上,附有详细的引用文献。
4、学术活动
每学年举行一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前沿专题讲座,由本学科导师或其他专家主讲。另外,指导教师应根据研究生的培养方向,适当安排其出席本专业的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
5、论文开题论证报告和中期考核
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并专家组作开题论证。在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后及时拟定工作计划和予以实施,并填写《海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开题报告审核表》,连同报告材料一起交研究生处备案存档。
中期考核与论文开题论证报告同步进行。专家组在听取指导教师介绍研究生入学以来的德、智、体修养情况后,给研究生评定中期考核成绩。
6、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硕士学位论文应体现现代学科的发展水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科学事业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
硕士学位论文的科研工作以及论文的撰写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解决有关技术问题。应定期向导师报告研究进展,阶段性成果和存在问题,以及时取得导师帮助,不断改进论文工作。
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按《海南大学授予硕士学位条件》的要求修读完有关课程和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必须送有关专家评审通过后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方能申请授予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的格式应符合海南大学《关于毕业研究生论文格式的有关要求》的规定。
硕士论文内容的基本要求包括:
(1)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和组织本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应该是一篇完整的、系统的、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不允许将几篇普通水平的论文加以简单组合;
(3)必须以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的科研工作成果为主要内容。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应是以研究生本人完成的第一手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
(4)必须文句通顺、简练、数据可靠,图表清楚,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
7、实践教育
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
教学实践一般从第三学期开始,可以安排研究生试讲大学本科课程的部分章节,也可以指导实验、实习、辅导课堂练习或批改作业。总工作量为20—50学时。此项工作结束时,应填写《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考核表》,经指导教师、教研室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处存档。有教学经历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可申请适当减免教学实践工作量。
社会实践可利用寒暑假和结合论文工作,参加社会调查,技术咨询服务,举办短期技术培训班等进行。生产实践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进行。
三、研究方向
根据目前本招生方向的导师和所从事的主要研究领域、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等实际情况,暂时确定以下两个研究方向:
1、植物抗病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应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的机制,阐明植物病程中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了解寄主和病原物与病程相关的基因及其结构、表达和调控机制,从而解释植物病理现象,为植物病害的可持续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途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植物抗病性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抗病基因的克隆,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信号传导等。
2、植物病原菌致病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应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植物病原真菌致病的机制,从病原物角度阐明植物病程中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了解病原物与致病相关的基因及其结构、表达和调控机制,从而解释植物病原物的致病现象,为植物病害的可持续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途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重要热带作物病原菌的致病功能基因组研究,致病基因的克隆,植物—病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信号传导等。
四、主要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1)自然辩证法
主要讲授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的基本理论,介绍当代科学技术整体发展趋势与当代科技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为形成跨学科、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打基础。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本门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发展历程,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成果,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特别是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增强坚持党的基木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基础英语
通过读、写、听、说四会训练进行教学,进一步扩大词汇量,巩固和加深语法知识及其应用,着重提高阅读、理解和汉英互译水平。同时通过阅读专业文献,提高阅读速度及汉译的准确性,并有独立写作专业论文摘要的能力。
3、菌物学
现已发展成为包括分类学、形态学、细胞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科学。本课程是以介绍研究菌物生物学为主体的课程。内容包括菌物的形态结构、细胞结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菌物的分类及资源和腐生、寄生、共生真菌等。同时介绍有关菌物生理学、菌物生态学及菌物遗传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菌物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情况。
4、分子植物病理学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植物寄主病原相互关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如寄主-病原相互识别的信号及其分子载体,识别过程,识别机制,病原菌的致病机制等。(2)与抗病(致病)性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抗病基因标记、克隆;病原菌病相关基因的标记和克隆;转基因体系建立。(3)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技术。
5、植物免疫学
讲述植物的抗病机制、抗病性的遗传变异、植物病原物的专化性及变异、环境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以及植物免疫性的鉴定和利用。
6、专业研究进展
主要为专题报告。重点为当前植物病理学的国内外新进展。除了老师和专家做报告以外,学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专题进行资料查阅与分析,并写出综合性报告和做专题讲述。
7、植物病原线虫学
本课程讲授线虫学国内外发展概况、植物线虫的形态、分类、生态学、生物学、生物化学与生理学、防治的基本原理以及重要植物线虫病害和植物线虫的研究技术。
8、植物微生态学
主要介绍微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植物微生态系统中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寄主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微生态调控的主要措施及微生态学的研究技术等。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打基础。
9、杀菌剂防病原理及毒理学
主要介绍植物化学保护的原理,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及其对病原菌的细胞结构、能生成、生物合成、酶系等的影响,无毒性保护杀菌剂提高植物抗病性的理论等。并对各类传统杀菌剂及一些新型杀菌剂的作用机理举例说明。
10、果蔬采后病理学
介绍果蔬采后病理学的研究概况,采后病害诊断及采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特点,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生产及其特点,影响果蔬耐贮性和采后病害发生的因素,热带和亚热带果蔬采后防腐保鲜的原理及方法等。
12、植物检疫学
内容主要包括:植物检疫概论,检疫法规、条例及其实施细节,检疫检验技术,评述我国目前公布的国内农业植物病害检疫对象的分布、寄主、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传播途径、检疫措施和防治方法,介绍部分国外植物病虫害检疫对象的基本情况。
13、植物病原细菌学
讲授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鉴定、细胞结构与功能、生态学、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植物病原细菌的噬菌体与细菌素,植物抗细菌病害的基因工程等内容。
14、基因工程原理
阐述植物抗病、抗虫基因工程,水果延熟基因工程,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改变作物品质基因工程的研究策略及现状,介绍植物基因工程基本操作技术原理与方法。
15、高级生物化学及研究技术
内容包括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蛋白质分离提纯、糖和核酸的定量测定,酶的动力学测定等。
16、计算机语言及应用(SAS)
SAS是当代最著名的国际通用统计软件。一般统计分析部分:讲解t测验、独立性测验、相关回归及逐步回归的SAS程序;单变元统计部分:讲解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复因子试验及调优技术的SAS程序;第三部分:讲解多元试验设计资料的SAS程序,各种经典设计的多元资料分析法。
17、植物显微技术
讲授涂片法、离析法、切片法等植物显微技术中最常用的制片技术,多功能显微镜的使用技术,显微测绘和显微摄影技术等。
18、植物病毒学
病毒是一类超分子形式的特殊生命形式,常常作为病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病害。本课程在简要介绍病毒的形态、大小、结构、组成、分类等病毒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着重讲述植物病毒的致病特点、侵染过程、发生规律、防治策略、研究方法等,并介绍生物技术在植物病毒研究和病毒病病控制上的应用。
19、分子生物学实验
讲授分子植物病理学中常用的实验技术。以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基因克隆的T-DNA标记法、植物病原细菌16srRNA序列分析、植物病原细菌DNA的提取、植物病原细菌质粒的提取、植物病原真菌ITS序列分析、DNA电激转化等为主要内容。
分子植物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及代码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任课教师
|
讲授
|
试验
|
讨论
|
1
|
2
|
学位课
(必选)
|
公
共
课
|
第一外国语(S1900001)
自然辩证法(理)(S140000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S1400001)
|
4
2
1
|
120
40
20
|
|
|
1
1
|
2
|
|
|
专
业
课
|
基础理论课(按一级学科设置)
|
分子遗传学(S0357001)
菌物学(S0357002)
|
2
2
|
40
40
|
|
|
1
1
|
|
|
胡新文
李增平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Seminar(S0357003)
分子植物病理学(S0357004)
植物免疫学(S0357005)
|
2
3
2
|
40
60
40
|
|
|
1
|
2
2
|
|
学科点负责人
郑服丛
张荣意
|
选修课
(分限和任选)
|
非学位专业课
|
专业外语(S0357006)
植物检疫学(S0357007)
病毒学(S0357008)
植物病原细菌学(S0357009)
植物病原线虫学(S0357010)
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S0357011)
果蔬采后病理学(S0357012)
功能基因组学(S0357013)
|
1
1.5
1.5
1.5
1.5
2
1.5
1
|
30
30
30
30
30
40
30
20
|
|
|
|
2
2
2
2
2
2
2
2
|
|
张荣意
刘晓妹
刘志昕
张荣意、谭志琼
丁晓帆
刘进平
张荣意
郑服丛
|
其它课程
|
第二外国语
杀菌剂防病原理及毒理学(S0357014)
高级生物化学(S0357015)
植物微生态学(S0357016)
植物显微技术(S0357017)
分子生物学实验(S0357018)
SAS软件及其应用技术
|
4
1.5
2
1.5
2
1.5
1
|
120
30
40
30
40
30
20
|
|
|
1
1
1
|
2
2
2
|
|
杨叶
邓小江
曾会才
田维敏
张荣意
唐燕琼
|
必修环节
|
学术活动、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
1
1
|
|
|
|
|
|
|
|
补修课程
|
|
|
|
|
|
|
|
|
|
对硕士生总学分要求
|
文科类总学分不超过32学分,其中学位课20学分(最多不超过22学分);理工类总学分不超过30学分,其中学位课18学分(最多不超过20学分)。总学分不包括学术活动、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