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化学工艺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并愿为化工事业献身的精神。
3.掌握本学科领域内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
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共开设四个研究方向:
1.精细化学品分子制备工艺研究
针对不同精细化学品品种建立分子设计方法并据此指导设计新型功能分子的结构,合成及形成配方、并研究其生产应用工艺。
2.热带生物资源开发与加工
利用海南特有及优势的热带植物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分离、分析、改性和生产工艺及应用研究,开发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医药、化妆品、保健品等产品。
3.新型材料制备技术及工艺
通过化学和生物方法开发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型功能材料如高性能碳吸附材料、生物医学材料(药物缓释载体、人工骨组织等)、复合材料等,对这些新材料的生产制备工艺进行系统研究。
4.石油化工与催化工程
针对海南省石油天然气化工的特点与需要,本方向研究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链,以石油与天然气化工产品为原料,进一步开发精细化工产品,石油、天然气化工过程的节能,工艺优化,工艺设计与改造;研究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催化反应动力学、催化剂失活机理及再生等;研究新颖催化反应工艺路线,改进产品的制备方法,开发环境友好催化反应过程;研究用催化技术进行石油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新产品的开发。
三、培养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累计在学年限不超过4年。第一年一般以课程学习为主,后两年以论文工作为主。提前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学校规定的提前毕业标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批准,可以提前毕业。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可采取全日制培养方式。
2.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的作用,因材施教,教书育人。要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具体培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发挥优势,不断积累新的经验。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超过30学分(不包括学术活动、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必须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70分及格,选修课程60分及格。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补修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并记入成绩档案,注明“本科“字样,不计入总学分。
六、培养环节
1.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分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在入学后一月内,导师应根据每位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在学三年的个人学习和科研计划。
2.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时间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期进行。内容为一门本科专业课程的习题及课堂讨论课、实验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教学实践的目的是使硕士生熟悉教学的各主要环节,为毕业后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教学实践由有关教研室安排,并确定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指导。教学实践结束后,由教研室和实习指导教师写出考核评语,评定成绩。考核成绩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等。成绩合格者,按规定计算学分。不合格者重修。曾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两年以上者,可以不参加教学实践。
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安排在第二和第三学期之间的暑假进行,时间为一个月。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充实和拓展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工作能力。社会实践的部门或单位不作统一安排,学生可根据兴趣并结合学位论文选题在征得导师的同意下自行确定。学生可根据兴趣并结合学位论文选题在征得导师的同意下自行确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应写一份不少于三千字的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并由有关单位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写出考核评语。导师根据考核评语及学生所写的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评定成绩。考核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等,成绩合格者,按规定计算学分。不合格者重修。
3.中期考核
一般应于第四学期初由学院组织进行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并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
4.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作开题报告,确定研究课题。硕士生查阅的文献资料应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资料应在三分之一以上)。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工程应用价值,或对国家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首次开题未通过者,应在6个月内补作。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三学期在学科内公开组织进行。
研究生应在修完学分,进入学位论文工作3~6个月内完成开题报告。研究生开题报告评审通过后,应填写《海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交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存档。
5.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取得科研成果)的要求
研究生必须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已被接受)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方可申请授予学位。发表的论文应以海南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未达到要求者,可准予毕业,但必须等达到以上要求之后才能申请授予学位。
七、学位论文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按海南大学学位论文要求撰写,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应表明研究生已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硕士学位从事学位论文科研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一般在第五学期进行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由本专业组织专家小组对研究生论文研究的选题情况、工作态度、研究进展、存在问题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与检查,提出修改意见和改进建议,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保证学位论文能如期完成。
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学时
|
开课学期
|
备注
|
1
|
2
|
学位课
|
公
共
课
|
第一外国语(英语)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自然辩证法
|
4/120
1/20
2/40
|
Ö
Ö
Ö
|
Ö
|
必选
|
专
业
课
|
高等有机化学
化工热力学
传质与分离工程
数值分析
化工研究进展
|
3/54
3/54
2/36
2/36
1/30
|
Ö
Ö
Ö
|
Ö
Ö
|
必选
|
化学工艺过程分析
精细化学品分子设计
化工过程控制
|
2/36
2/36
2/36
|
Ö
Ö
|
Ö
|
任选其中一门
|
非
学
位
课
|
二外
|
|
Ö
|
|
(一外非英语者必选英语二外)
|
现代仪器分析与技术
精细化工工艺学
天然产物加工工艺学
天然产物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燃料化学
催化反应工程
化学反应工程(Ⅱ)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化工与计算机应用
化工技术经济分析
化工机械
|
3/54
2/36
2/36
2/36
2/36
2/36
2/36
2/36
2/36
2/36
2/36
2/36
|
Ö
Ö
Ö
Ö
Ö
Ö
|
Ö
Ö
Ö
Ö
Ö
Ö
|
|
必修环节
|
专业外语
学术活动、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
2/36
1
1
|
|
Ö
Ö
Ö
|
|
补修课程
|
|
|
|
|
跨专业或同等学力人员考生由导师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补修课程
|
对硕士生总学分要求
|
理工类总学分不超过30学分,其中学位课18学分(最多不超过20学分)。
总学分不包括学术活动、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
|
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规划
课程
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时/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主讲
教师
|
考核方式
|
讲课
|
实验
|
讨论
|
1
|
2
|
S1900001
|
第一外国语(英语)
|
120/4
|
120
|
|
|
Ö
|
Ö
|
|
考试
|
S1400001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0/1
|
18
|
|
|
Ö
|
|
|
考试
|
S1400003
|
自然辩证法
|
40/2
|
36
|
|
|
Ö
|
|
|
考试
|
S0439001
|
数值分析
|
36/2
|
36
|
|
|
Ö
|
|
李光范
|
考试
|
S0439002
|
高等有机化学
|
54/3
|
54
|
|
|
Ö
|
|
张 岐
|
考试
|
S0439003
|
化工热力学
|
54/3
|
54
|
|
|
Ö
|
|
吴周新
|
考试
|
S0439004
|
传质与分离工程
|
36/2
|
36
|
|
|
Ö
|
|
孙中亮
|
考试
|
S0439005
|
化工研究进展
|
30/1
|
30
|
|
|
|
Ö
|
林强等
|
考试
|
S0439006
|
化学工艺过程分析
|
36/2
|
36
|
|
|
Ö
|
|
刘钟馨
|
考试
|
S0439007
|
精细化学品分子设计
|
36/2
|
36
|
|
|
|
Ö
|
林 强
|
考试
|
S0439008
|
化工过程控制
|
36/2
|
36
|
|
|
Ö
|
|
曹 阳
|
考试
|
S1900002
|
二外
|
|
|
|
|
Ö
|
|
|
考查
|
S0439009
|
现代仪器分析与技术
|
54/3
|
30
|
24
|
|
Ö
|
|
杨建新冯玉红
|
考查
|
S0439010
|
精细化工工艺学
|
36/2
|
36
|
|
|
Ö
|
|
张 岐
|
考查
|
S0439011
|
天然产物加工工艺学
|
36/2
|
36
|
|
|
Ö
|
|
林 强
|
考查
|
S0439012
|
天然产物化学
|
36/2
|
36
|
|
|
|
Ö
|
邓世明
|
考查
|
S0439013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36/2
|
36
|
|
|
|
Ö
|
冯玉红
|
考查
|
S0439014
|
燃料化学
|
36/2
|
36
|
|
|
Ö
|
|
张永明
|
考查
|
S0439015
|
催化反应工程
|
36/2
|
36
|
|
|
|
Ö
|
张永明
|
考查
|
S0439016
|
化学反应工程(Ⅱ)
|
36/2
|
36
|
|
|
|
Ö
|
孙中亮
|
考查
|
S0439017
|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
36/2
|
36
|
|
|
Ö
|
|
姚伯元
|
考查
|
S0439018
|
化工与计算机应用
|
36/2
|
36
|
|
|
|
Ö
|
姚伯元
|
考查
|
S0439019
|
化工技术经济分析
|
36/2
|
36
|
|
|
Ö
|
|
姚伯元
|
考查
|
S0439020
|
化工机械
|
36/2
|
36
|
|
|
|
Ö
|
徐素英
|
考查
|
S0439021
|
专业外语
|
36/1
|
36
|
|
|
Ö
|
|
尹学琼
|
考查
|
|
学术活动、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
|
1
|
|
|
|
|
Ö
|
导师组
|
|
|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
1
|
|
|
|
|
Ö
|
导师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