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高级专门人才。要求硕士研究生:
1.具有较好的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创新人才。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具备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教学或技术管理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3.身心健康,吃苦耐劳,勤奋工作。
二、研究方向
1、 重读西方哲学史方向
重点精读、解释西方自古希腊以降的经典文本,特别是古希腊哲学中的前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还有圣经、中世纪三教经典选读。
2.语言哲学方向
基本沿着“重审形而上学的语言之维”的角度,重点放在现代现象学、存在哲学、解释学及其分类的选读上。
三、培养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累计在学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第一年一般以课程学习为主,后两年以论文工作为主。提前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批准可以提前毕业。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全日制培养方式。
2.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的作用,因材施教,教书育人。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超过30学分(不包括学术活动、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必须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70分及格,选修课程60分及格。
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补修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并报研究生处备案。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并记入成绩档案,注明“本科”字样,不计入总学分。
公共英语课的免修参照《海南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培养环节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分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课程学习计划应在研究生入学两个月内提交,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制定;论文研究计划,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提交。
2、 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
开题报告具体工作参照《海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要求》。
中期考核具体工作参照《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进行。
3.实践教育
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
七、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导师要加强从开题到科研、论文写作、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2.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
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
3.硕士生论文科研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4.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参照《海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暂行办法》进行。
5.论文评审、答辩及学位授予按照《海南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进行。
附录:
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
外国哲学学科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则
本学科点教学与研究宗旨是力图将欧陆形而上学带到其边缘状态(或临界状态),显示其意识形态本质。
为此,我们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一)重读欧陆哲学形而上学经典,重点在两端,即前苏格拉底与苏格拉底哲学与政治哲学和现代现象学、存在哲学、解释学;(二)重读欧陆语言哲学,但仍以弗雷格-维特根斯坦-蒯因-戴维森语义分析哲学的“说/显示”的二重隐喻路向为参照。
其目的在于,在西方形而上学的清理中回归西方思想的源头即所谓“希-叙精神”,还原其诸神及其意识形态面目,从而返回中国思想的源头,澄清中国思想前儒法的“道一贯之”传统与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形成的关系。
基于上述“宗旨”与“目的”,我们设置了偶在论谱系式培养方案。“偶在论谱系”意味着一条“道路”,此方案意在对此道路的开启与养成,它通由“觅踪路标”、“划界考察”、“临界探问”三个方面具体展开:
一、“临界探问”
“临界探问”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注意:“临界点”指经典文本。无论是以“问题”入手还是“人物”入手,都必须从某一“经典文本”出发,如研究海德格尔的技术问题,须从海德格尔的某篇具体文本开始,避免漫谈;人物研究亦然,如尼采研究,背景可以拉通他的全部著作,但切入点须从具体文本入手,避免泛论。),意在通过“临界点”做“临界探问”即“转型性研究”(即不固守某一特定对象做知识学意义上的研究,我们尊重“专家之学”并视之为前提与鉴戒,但更倾向并关注对象自身或对象之间不断置换的内在契机和外部结构,目的是回到研究者身位的现代性转换)勘察偶在论谱系上的某一基本问题。注意:尽管在经典文本的选取上,我们打破文、史、哲的现代性划分,努力回复古典教养教育所强调的“文史哲政道”的整全性,但有侧重,即主要应从偶在论谱系重点梳理的人物及其作品入手,如: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色诺芬、亚里士多德、司各特、卢梭、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卢曼、德里达、施特劳斯等;如:荷马、赫西俄德、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莎士比亚、荷尔德林、易卜生、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本雅明、贝克特等。另,我们强调关注“古今之争”及其背后的“诸神之争”,但不意味着“厚古薄今”或“薄古厚今”的非此即彼;同样,我们强调“启示与理性”之间的悖论式张力,但不意味着“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式的自欺,我们宁愿将“启示与理性”当成是超验与人类的整体相关,其中自然既不缺乏也不取代东方的“天道”启示与“圣人”理性,自然更不能拒绝或放弃历史与现实的灾难、危机中所“给予的”现代“启示与理性”……
二、“划界考察”
“划界考察”是指选定西方学术思想史上三个(最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人物的作品,以作为前述“临界探问”之索引/指引,是在读期间写作硕士论文前的重点研读对象,有如依循“路标”勘察、开拓“林中路”(如“临界点”选择的是海德格尔,可相应选取尼采、胡塞尔、施特劳斯、德里达、勒维纳斯等人的相关著作作为划界范围;如果临界点选择的是柏拉图,相应的可从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色诺芬、阿里斯托芬、阿尔法拉比、尼采、海德格尔、施特劳斯等人的著作中选取“划界范围”)。需就所选三个人物——每人至少一篇作品提供读书笔记,注意应与“临界探问”的研究相关,且须在大的脉络上把握几个人物思想之间内在的差异性,并试着阐述之。
三、“觅踪路标”
它由两个“路标”构成:一指课堂上所涉经典文本,一指课外阅读的经典作品。具体要求如下:
路标(一):每学期就课堂所涉经典文本(如《理想国》、《论真理的本质》等)提交一份读书笔记。写作要求:1.贴近文本阅读;2、参考研读至少两种(其中一种最好是外文资料)以上注疏或解释性文本(如读柏拉图《理想国》,可参张志扬教授《形而上学的巴别塔·下篇》、《成事与记事》、《偶在论——仍是一个未思的领域》及《王制要义》、《柏拉图的哲学》、《苏格拉底问题》、《城邦与人》、《第二次起航》等;如读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可参张志扬教授《有意指的意识与无意指的存在》、《迷途问津?》、《如何回归经典》、《四次重述》等文章,亦可参其他相关研究资料如《海德格尔的根》、《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海德格尔传》、《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说不可说之神秘》、《无之无化》等)。
路标(二):每学期读一篇西方古典作品(最好是思想大家如海德格尔、施特劳斯等疏解过的作品;中国古典作品作为修养性阅读,不做具体要求),并提交读书笔记。为此,每学期将举办1-3次研究生读书讨论会,讨论大家应“路标Ⅰ”的要求而写的读书报告,由三年级同学主持,每次一或两人作主题发言(读书报告要提前一周发给参加讨论的老师和同学),由其他同学提问、辩难、讨论。
其他相关说明:
1.研究生需在第一学年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内,按照“路标1、2”的要求,结合导师建议,设计出本学期的读书计划,并于期末提交读书笔记。
2.研究生需在入学后第一学年第二个学期初,结合毕业论文意向,就“临界点”和“划界范围”的要求设计出至少四位经典人物(临界点一位,划界考察三位)的关键文本(可能不止一部)及其相关文献(包括相关的经典人物的经典疏解文本)的读书计划,并于第四学期初提交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3.研究生需在入学后第三学年内完成论文写作,并在第六学期,依据自己的论文,带领低年级同学从头到尾读一片经典文本。写作要求:选题对象应主要在偶在论谱系重点梳理的作家的“经典文本”中选取,以偶在论谱系的问题意识作为思想背景,并以细读的方式落实到具体文本(请回参“临界探问”)。
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及代码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讲授
|
试验
|
讨论
|
1
|
2
|
3
|
学位课
(必选)
|
公
共
课
|
第一外国语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
|
4
1
2
|
120
18
36
|
|
|
√
√
√
|
√
|
|
考试
考试
考试
|
专
业
课
|
基
础
理
论
课
|
古希腊哲学
形而上学
现象学
存在哲学
语言哲学问题
解释学
|
2
2
2
2
2
2
|
36
36
36
36
36
36
|
|
|
√
|
√
√
|
√
√
√
|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
专
业
基
础
课
|
专业Seminar(经典与解释)
中国现代哲学专题研究
|
2
2
|
36
36
|
|
|
√
√
|
|
|
论文
论文
|
选修课
(分限和任选)
|
非学位专业课
|
中世纪哲学
近代哲学
基督教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概论
英美分析哲学
|
1
1
1
1
1
|
18
18
18
18
18
|
|
|
√
√
|
√
√
|
√
|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
其它课程
|
第二外国语
专业外语
|
2
2
|
120
72
|
|
|
√
|
√
|
考试
考试
|
必修环节
|
学术活动、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
1
1
|
|
|
|
|
√
√
|
|
补修课程
|
|
|
|
|
|
|
|
补修课程
|
对硕士生总学分要求
|
文科类总学分不超过32学分,其中学位课20学分(最多不超过2学分);理工类总学分不超过30学分,其中学位课18学分(最多不超过20学分)。总学分不包括学术活动、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
|
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规划
课程
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学时
|
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讲课
|
实验
|
讨论
|
1
|
2
|
3
|
S1900001
|
第一外国语
|
4/120
|
|
|
|
√
|
√
|
|
考试/论文
|
|
S1400001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1/18
|
|
|
|
√
|
|
|
考试/论文
|
|
S1400002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2/36
|
|
|
|
√
|
|
|
考试/论文
|
|
S7102001
|
古希腊哲学
|
2/36
|
√
|
|
√
|
√
|
|
|
考试/论文
|
|
S7102002
|
形而上学
|
2/36
|
√
|
|
√
|
|
|
√
|
考试/论文
|
|
S7102003
|
现象学
|
2/36
|
√
|
|
√
|
|
√
|
|
考试/论文
|
|
S7102004
|
存在哲学
|
2/36
|
|
|
|
|
|
√
|
|
|
S7102005
|
语言哲学问题
|
2/36
|
√
|
|
√
|
|
√
|
|
考试/论文
|
|
S7102006
|
解释学
|
2/36
|
√
|
|
√
|
|
|
√
|
考试/论文
|
|
S7102007
|
专业Seminar(经典与解释)
|
2/36
|
√
|
|
√
|
√
|
|
|
考试/论文
|
|
S7102008
|
中国现代哲学专题研究
|
2/36
|
√
|
|
√
|
√
|
|
|
考试/论文
|
|
S7102009
|
中世纪哲学
|
1/18
|
√
|
|
√
|
√
|
|
|
考试/论文
|
|
S7102010
|
近代哲学
|
1/18
|
√
|
|
√
|
|
√
|
|
考试/论文
|
|
S7102011
|
基督教哲学概论
|
1/18
|
√
|
|
√
|
|
√
|
|
考试/论文
|
|
S7102012
|
中国哲学概论
|
1/18
|
√
|
|
√
|
|
|
√
|
考试/论文
|
|
S7102013
|
英美分析哲学
|
1/18
|
√
|
|
√
|
√
|
|
|
考试/论文
|
|
S7102014
|
专业外语(古希腊语/德语)
|
2/72
|
√
|
|
|
|
|
√
|
考试
|
|
S1900002
|
第二外国语
|
2/72
|
√
|
|
|
|
√
|
|
考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