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硕士学位获得者要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和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化过程检测与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技能,熟悉生物工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进行生物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其他单位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
二、 研究方向
1. 生化工艺与工程
利用基因、细胞、酶等生物体系,应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加工底物原料以生产所需的各种产品的工艺加工过程。
2. 生物反应工程
在各种生物体系的微观动力学和宏观动力学研究基础上,通过生物反应器冷态与热态试验研究,对生物反应器进行优化设计。
3. 生化过程检测与控制
研究生物过程各种热工、化学、生物量等参数检测技术,在数据采集基础上,着重解决生物过程控制的理论与方法,达到生物反应过程工艺优化与生物反应器操作优化的目的。
4. 生化分离工程
研究生化反应产品的高效分离技术与理论,介质与装置。特别是生物活性大分子物质的分离特点及相关技术。
5. 细胞培养工程
在对微生物、动物细胞及藻类细胞作为有用代谢物的生产细胞或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大规模培养的工程问题。
三、 学制
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5-3年,其中包含课程学习及论文工作两部分,课程学习时间在1年以内,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5年。
四、 课程设置
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试方式
|
备注
|
考试
|
考查
|
公 共
学位课
|
S02001
|
自然辩证法
|
54
|
2
|
1
|
考试
|
7学分
|
必修
|
S01001
|
外国语
|
160
|
4
|
1、2
|
考试
|
S02002
|
科学社会主义
|
36
|
1
|
2
|
考试
|
学位
基础课
|
S03015
|
数值分析
|
54
|
3
|
1
|
考试
|
不少于3门,不少于7.5学分
|
必修
|
|
高级生物化学
|
36
|
2
|
2
|
考试
|
必修
|
|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
|
36
|
2
|
2
|
考试
|
|
|
高等微生物学
|
36
|
2
|
2
|
考试
|
|
|
遗传学
|
36
|
2
|
2
|
考试
|
|
|
|
|
|
|
|
|
学位
专业课
|
|
高等生物分离工程
|
36
|
2
|
2
|
考试
|
不少于2门,不少于5.5学分
|
|
|
高等生物反应工程
|
36
|
2
|
2
|
考试
|
|
基因工程
|
36
|
2
|
2
|
考试
|
|
酶工程
|
36
|
2
|
2
|
考试
|
|
|
|
|
|
|
体育课
|
S12001
|
体育
|
18
|
1
|
1
|
|
|
必修
|
前沿专题讲座
|
|
学科前沿讲座
|
|
1
|
2
|
|
|
必修
|
文献阅读
|
|
文献阅读
|
|
1
|
3
|
|
|
必修
|
教学实践
|
|
教学实践
|
|
2
|
3
|
|
|
必修
|
专业
选修课
|
|
环境生物工程
|
36
|
2
|
2
|
考试
|
任选
|
|
|
化工传递过程II
|
36
|
2
|
2
|
考试
|
|
数据处理与试验设计
|
36
|
2
|
2
|
考试
|
|
波谱分析
|
36
|
2
|
2
|
考试
|
|
化工过程分析与模拟
|
36
|
2
|
2
|
考试
|
|
生物制药工程
|
36
|
2
|
2
|
考试
|
|
化工热力学
|
36
|
2
|
2
|
考试
|
|
现代仪器分析
|
36
|
2
|
2
|
考试
|
|
|
|
|
|
|
|
|
|
|
|
|
|
细胞培养工程
|
|
|
|
|
跨学选修课程
|
|
安全工程
|
36
|
2
|
2
|
考查
|
不少于1门,不少于2学分
|
|
|
|
|
|
|
|
补修课程
|
|
|
|
|
|
|
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
总学分
|
不少于32学分
|
五、 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须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
2.学位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精确、数据可靠、言简意赅、图表清晰、层次分明、格式规范,能体现硕士生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风。
3.论文工作初期作开题报告;论文进行过程中,硕士生应向导师提交论文中期进展报告。
4.学位论文须按内蒙古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进行编排。
5.论文内容包括(1) 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2) 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3) 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4) 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5) 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必须明确指出,与别人合作的部分应说明本人的具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