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概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原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中共中央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推动下,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原来的政治学学科中分离出来,列为一级学科。作为它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一个分支学科,应是我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教育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这一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和立场、观点、方法总体的理论表达。它的研究是将其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其内在逻辑,分析其科学品格、发展规律和当代价值,按照科学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原理推动本学科的建设。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教育部门工作的专门人才,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思想建设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需要。党和政府十分关注本专业的建设,为本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的硕士教育,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功底、并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学风正、作风好、成为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
1、研究方向:第一,马克思主义原典、原理研究。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经典文本。从文本的理论渊源、历史背景、语境特征和思想范式的解读出发,梳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之间以及它们的原理、基本范畴之间的思想、逻辑联系,揭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部结构,及各部分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辩证互动关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原理、范畴及其科学体系的解读方式和本真意义。本方向的研究特色是注重文本的解释学、语义学研究工作和文本及其原理、范畴的发生学研究,并侧重探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第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研究。在分别对原生态的、苏联的、中国化的、现代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各样式的马克思理论性质进行比较研究,努力揭示马克思主义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性,揭示它遇到的社会—文化挑战和历史机遇,探讨它的现代创新、现代主旨、现代形态、现代语义、现代有效构成和现代价值,为坚持、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寻求学术支持;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方法论研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方法论的理论研究和运用研究。理论方法研究从哲学方法论、具体学科方法论、以及实现学科思想指导的方法论等三个层面展开;其实践方法研究,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社会理想化,政党路线、战略、政策化,社会制度化和工作方法等四个层面展开;同时,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转化为实践方法的主客观条件和思想认识机制,为在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改革和思想文化建设中科学地运用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功能作出学术贡献。其特点是侧重方法论的理论研究和运用研究。
2、主要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现代政治思想史。
四、导师队伍与学科优势
本学科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博士4人。近年来,承担7项国家和省市课题,出版学术专著16部,发表论文190余篇,获省级奖6项,学术水平提高很快。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胡潇教授,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近几年来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45篇,其中国家级权威刊物论文8篇,获省部级奖4项,指导博士生2人,硕士生8人,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生产方式辩证法、马克思解释学的研究,在全国居先进行列。学科方向带头人高家方、皮家胜、黄滨教授以及骨干教师刘莉、黄禧祯、夏宏副教授等,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面学有专攻,成果比较突出。本学科属广州市重点建设的专业,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上级政府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