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校史回顾
华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3年,其前身是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经过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在是一所具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较齐全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1933年,当代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创建了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并担任院长多年。1935年3月,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更名为勷勤大学教育学院。1938年9月,勷勤大学教育学院发展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1939年9月,广东省立教育学院改称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1950年10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改称为广东省文理学院。1951年6月,在广东省文理学院的基础上加入了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私立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成立了华南师范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先后有南方大学俄文系、岭南大学教育系、海南师范学院、广西大学教育系等数家大学相关院系并入。1970年11月,华南师范学院改
称为广东师范学院。1977年11月,广东师范学院恢复原称华南师范学院。1982年10月,华南师范学院易名为华南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学校七十余载薪火相传,名师荟萃。杜国庠、陈唯实、王燕士、马肖云等著名教育家曾先后担任学院院长。著名的教育家罗浚、汪德亮,五四新诗开创者之一康白情,古代文学家李镜池,古汉语学家吴三立,历史学家王越,逻辑学家李匡武,心理学家阮镜清,教育学家叶佩华、朱勃,数学家叶述武,物理学家黄友谋、刘颂豪等众多名家、名师先后在此执教。
学校自创立以来,校址数迁而办学不辍,校名屡易而师范特色不改,并且始终与国家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学校诞生之日正是中华民族面临亡国危机的关头,办学不久就爆发了抗日战争,学校颠沛流离,几度迁徙,饱经战火的洗礼,仍坚持办学。解放战争期间,学校的爱国师生积极参加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向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迎来了学校的新生。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培养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人才,学校迎难而上,艰苦创业,以草棚、茅屋为课室,在荒山岗上修建简陋平房作为宿舍,克服了物质极度匮乏的困难,奠定了学校在新时期崛起的基础。在走过“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段曲折道路后,学校重新迈上迅速发展的坦途。1978年,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属重点大学。1996年,学校成功地跻身于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行列。全体华师人齐心协力,开拓进取,进入了学校有史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刘颂豪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心理学科和教育学科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光学三个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大幅度增加,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2006年学校通过“十五”“211工程”建设整体验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2004年出席澳门回归五周年庆典期间,对我校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华南师范大学是咱们国内数家名牌师范大学之一。”
一代又一代华师人秉承勷勤大学师范学院“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的优良传统,传承南方大学“忠诚团结,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践行“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不断推动学校事业向前发展。
——部分内容摘自颜泽贤校长在《华南师范大学校史》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