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 男
职称:教授 博导
电话: 87205043
电子邮件: guoxi@hwy.jnu.edu.cn
学习经历:
1985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
1980年12月毕业于河南省平顶山师专(今平顶山学院)
工作经历:
2003.10-今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任教。
1985.7-2003.10 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务。
1981年1月-1982年8月 河南平顶山师专中文系任教。
1976年9月-1978年5月 河南省社旗县埠口学校任教。
2000年3月起 任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华文研究中心咨询顾问。
1994年3月—1995年11月 任苏丹喀土穆大学客座教授、协助筹建汉语系并任汉语系主任。
1989.9-2003.10任南京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
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
主要著作:
1、《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
2、《语言与语言应用论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3、《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应用语言学概论》(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
5、《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语文知识与公文写作》(参加编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7、《汉语新语汇词典》(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1993。
8、《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理论与方法》(与李绍珠、周兢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1993。
9、《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李绍珠、周兢、李凡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1993。
10、《汉语时兴词语词典》(中文撰稿人)。译林出版社,南京。1993。
11、《应用汉语教程》(参加编写)。北京语言学出版社,北京。1992。
12、《初等语文》(参加编写)。中国人事出版社,北京。1992。
主要论文:
1、《以辅助专业课教学为目的的汉语教学:实践和思考》,《对外汉语研究》第2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
2.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总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6年5月由国家语委正式发布,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出版。
3.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海外华语传播概况》,发布和出版同上。
4.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海外华人华侨分布》,发布和出版同上。
5. 《论华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
6. 《对汉语中父亲称谓系列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2006年第2期。
7. 《论华语视角下的中国语言规划》,《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
8. 《海外华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1期。
9. 《说N三题》,《修辞学习》2006年第1期。
10. 《马来西亚:官方语言的推行与华语的拼争》,《暨南学报》,2005年3期。2004年12月澳门语言学会年会主题报告。2005年1月、6月 曾分别在第四届双语国际会议、语言与认同研讨会演讲。
11. 《面向社会的社会语言学:理想与现实》,《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
12. 《河南境内中原官话的“哩”》,《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
13. 《近20年来的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修辞学习》2005年第5期。
14. 《对字母词规范的设想》,《辞书研究》2005年第4期。
15. 《广州市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2期。(署名:郭熙、曾炜、刘正文)
16. 《对“操”+过+处所词语讨论的思考》,《语文建设通讯》79期,香港,2004年。
17. 《“操”的讨论的意义》,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9月7日。
18. 《“对外汉语学”说略》,《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
19. 《回忆我的导师张礼训先生》,收入莫砺锋主编《薪火九秩》,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又《南京大学校友通讯》,2004秋季号( 总26期)。
20. 《要重视语言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
21. 《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被教育部内部通讯《语文信息》摘载2004年第7期摘载),《语言文字周 报》第1082-、84、85连载,又收入莫砺锋主编《南京大学中文系90周年系庆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2. 《论全球华语辞典的编纂》,第二届国际中国社会语言学学术会议(澳门)论文,2003年11月。
23. 《海外华人社会汉语教学的若干问题》,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新加坡),2003年11月。《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 。又载《国际汉学集刊》第一辑,陈学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商,2004年。
24. 《普通话词汇与新马华语词汇的协调与规范问题——兼论域内外汉语协调的原则和方法》,《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
25. 《配合环境的双语教学》,新加坡《联合早报》2003年2月5日。
26. 《语言教育若干问题之管见》,《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27. 《华语的规范与协调》(与汪惠迪合作),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12月7日。
28. 《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现状与前瞻》,《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29. 《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衔接——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首届亚太地区中文工作坊(香港,2001)论文,后载《汉语学习 》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12期转载。
30. 《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又收入周胜鸿等主编《汉字书同文研究》,鹭达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31. 《华语与普通话:由来、特点及其他》,马来西亚《光明日报》2001年4月11日—12日。
32. 《语言学概论》(编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3. 《汉字误读误写现象札记》,于根元《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34. 《苏南地区河南话的归属》,《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35. 《聋儿双语教育浅谈》,《现代特殊教育》1999年第6期。
36. 《新一轮“推普”:特点、问题和对策》,见《语文建设》(北京)1998年第11期。
37. 《苏南地区河南话变化的初步考察》,见《南京社会科学》(南京)1998年第8期。
38. 《当前我国语文生活的几个问题》,见《中国语文》(北京)1998年第3期。
39. 《磨盘话词汇选》,见《南京大学中文学报》(南京),1998年期。
40. 《当前社会称谓问题小议》,见《语文建设》(北京)1997年第9期。
41. 《磨盘话音系》,见《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42. 《中国语文工作者的使命》(署名郭伯康),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6年第3期。
43. 《世纪交替中的中国语言学:危机与机遇并存》,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6年第4期。
44. 《磨盘话同音字汇》,见《镇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45. 《苏南地区的河南方言岛群》,见《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又见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
46. 《谈谈古代的方言及其发展》,见郭维森、柳士镇主编《古代文化基础》,岳麓书社,1995。
47. 《索绪尔的语言观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署名郭伯康),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4年第3期。
48. 《论“‘一样’+形容词》。见《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1994。
49. 《要进一步放宽语言政策》。见《现代特殊教育》(南京)1993年第1期。
50. 《汉语、汉字和汉语现行书面记录系统的问题及其对策》。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2年第3期。
51. 《试论海峡两岸汉语差异的起源》。见《双语双方言》(二),彩虹出版社,香港。1992。又见《语言学通讯》(武汉)1993年1-2期。
52. 《试论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见《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53. 《丹阳埤城的河南方言岛》(与蔡国璐合作)。见《徐州师院学报》(徐州)1991年第2期。
54. 《“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十二种句式》。见《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1991。
55. 《英语儿童语言量表在汉语中应用的探讨》(与周兢、李凡合写),见《国际心理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1991,南京。
56. 《礼貌语言要得体》。见《平顶山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57. 《汉语听力损伤儿童语言康复中语音教学的几个问题》(与李绍珠、周兢合写)。见《南京师大学报》(南京)1990年第4期。
58. 《语法•;语义•;语用》。见《盐城师专学报》(盐城)1990年第4期。
59. 《新闻表达中的逻辑结构》。见《学语文》(芜湖)1990年第6期。
60. 《论大陆与台港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异》。见《双语双方言》,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1989。
61. 《新闻语言和新闻表达》。见《采与编》(南京)1989年第5期。
62. 《对比分析:应用语言学一个方兴未艾的分支》。见《社科信息》(南京)1990年第10期。
63. 《新闻语言和缩略语》。见《许昌师专学报》(许昌)1989年第1期。
64. 《“动词+‘到’+时间词语”的三种类型》。见《平顶山师专学报》(平顶山)1989年第1期。
65. 《现代汉语教学问题刍议》。《语言学通讯》(武汉)1989年3-4期。
66. 《“动词+‘到’+时间词语”的两种句式》。见《汉语学习》(延吉)1988年第1期。
67. 《<语言的语法分析和言语的语法分析>质疑》。见《语言学通讯》(武汉)1988年第1期。
68. 《关于“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句法分析》。见《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又见《语法求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 ),1988年。
69. 《汉语同义成语词典》(与蒋荫楠合作)。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1987。
70. 《“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见《中国语文》(北京)1986年第1期。
71. “这个”和“那个”。《大众修辞》(上海)1986年第1期。
72. 《汉语介词研究述评》。见《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又见人大复印资料1986年第8期。
73. 《国文法草创述评》。见《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语言文字专辑)。
74. 《虚词和虚词教学》。见《中学教学语法阐要》,语文出版社,北京。1985。
75. 《“个”的词性》。见《语文学习》(上海)1985年第2 期。
76. 《现代汉语中有比喻意义的词》。见《汉语论丛》,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5。
77. 《目前语言研究中术语使用的几个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研究生论文专辑)。
78. 《<语言的美和美的言语>述评》(与张晓铃合写)。见《修辞学习》(上海)1984年第3期。
79. 《说“永远”》。见《教学通讯》(郑州)1984年第7期。
80. 《台湾的语文教学》。见《河南教育》(郑州)1984年第5期。
81. 《关于“是”的用法的几个问题》。见《河南教育》(郑州)1985年第7-8 期。
82. 《关于“东南部气候……”》。见《河南教育》第1985年第4期。
83. 《说“x笑”》(与张晓铃合写)。见《汉语学习》(延吉)1984年第1期。
84. 《新词语用法举例》(与张晓铃合写)。见《汉语学习》1985年第2期。
85. 《谈“东山再起”及其他》。见《中学语文教学》(北京)1980年第7期。
所授课程:
(一)招收研究生
1.博士研究生
已经招生的方向:应用语言学(含社会语言学)理论
新的招生的方向:汉语应用研究
2.硕士研究生
已经招生的方向:现代汉语、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
新的招生方向:社会语言学
(二)开设课程
1.曾经开设的课程:现代汉语(本科生)、语言学概论(本科生)、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硕士生)、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应用语言学理论专题(博士生)
2.正在开设的课程:社会语言学(本科生)、应用语言学专题(硕士生)、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硕士生)、语言学专题(博士生)
(三)国外教学经历
曾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授课、讲学
四.科研情况
一、研究领域
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海外华语
2.正在开设的课程:应用语言学导论(本科生)、应用语言学专题(硕士生)
3.拟新开的课程:社会语言学理论专题(博士生)
荣誉与奖励:
1. 1997年获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称号
2. 《聋儿语言康复教育》(与周兢、李绍珠合作)1994年获江苏省社科三等奖,获中宣部、新闻出版署等单位的奋发文明进步图书提名奖
3.《磨盘话音系》等系列论文1999年获江苏省社科三等奖
4.《中国社会语言学》1999年获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简介:
河南省社旗县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地址:广州瘦狗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邮编510610),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NCOHR,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共建)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副会长,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客座教授、华文研究中心咨询顾问。曾任南京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苏丹喀土穆大学客座教授、汉语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