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系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院校信息 >> 专业介绍 >> 正文 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系

考研试卷库
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系

漳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创建于1996年。2002年申请设置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为了适应新时期学科与专业建设需要,2003年经学院批准,更名为历史与社会学系。更名后,2005年申请设置了人文教育本科专业,2007年申请设置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设有历史学(师范类)、人文教育(师范类)、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四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拥有1324名学生。2011年开始招收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一、现有教学资源概况
系内设有中国史、世界史、社会工作、人文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等5个专业教研室,成立了历史研究所、老年学研究所等两个专业研究机构,建有社会工作实训中心1个,并在漳州市社会福利院、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单位建成10个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基地,在闽西连城县、闽南漳浦县建成2个历史学、人文教育专业实践基地。负责漳浦县和东山县支教实习组织与联络、“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漳浦创新实验区”联合建设工作。
 
学科建设是专业系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通过几年努力,中国史、世界史、中国文化史已分别称为为院重点扶持学科,并围绕着上述学科,我系已形成了宋元明清社会变迁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与思想文化研究、闽南历史文化研究、专门史研究、中西近代政治文明研究、老年社会学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其中,《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已被建设成省级精品课,《中国文化史》成为校级精品课。根据我系现有专业资源和发展需要,经学校同意,现正积极申报新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共有5项教改项目获准立项,部分已完成研究工作,其成果已被推广和运用,从而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对大部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满意率较高,对专业理论和知识的掌握较好,其毕业率和获得学士学位的比例居全院中上水平。
 
2000年至今,历史与社会学系主持或承担了省级以上社科项目30多项,其中教育部社科项目5项,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50篇,其中10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摘编或全文转载复印。出版专著、教材多部。我系还积极开展校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多次邀请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昆明医学院、云南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教授、专家来校讲、交流。
 
  近年来,历史与社会学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步伐,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现有教职工人46人,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高级职称占36.1%,基本都集中在历史与人文教育专业。博士12人,硕士17人,高学历教师占80.5 %。另外,还聘请了多名外校教授、副教授为我系兼职教师。
历史与社会学系重视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近年来,由于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已建构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10届毕业生共有72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其中大部分被国内知名重点院校录取。
 
  二、现有教学资源优劣势分析
历史与社会学系办学历史较短,尚显年轻,但发展步伐很快。我系以师范专业起步,并从一个专业扩展到4个本科专业,师资队伍、招生规模、办学条件均有大幅度改善。从我系办学历程考察,有如下特点:一是师范起家,非师范补充;二是历史学作为基础学科,长线专业是本系发展的基本背景;三是办学历史较短,发展步伐较大,年轻师资居多;四是非师范专业师资薄弱,师范专业(历史与人文)师资较为雄厚,高职称、高学历较为集中,育人机制也较为善。以上特点是我系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具有历史性、客观性和相对性。这些特点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自建系以来历史积淀的结果。
 
  这样的发展路径又决定了我系办学条件与办学资源积累的优劣之处。
  首先,以历史学这个师范专业为家底,决定了我系专业培养的师范属性,特色突出。师范教育是全社会育人的工作母机,历史学专业作为培养教师的专业,就注定要在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框架和师范实践能力上下功夫。经过我们的实践证明,效果良好。由于良好的历史积淀,历史专业学生的质量,在省内用人单位颇受欢迎。在连续两年的省内师范生教师技能大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据我系调研,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历史专业学生,通过试讲,与我系历史专业学生竞聘同一教学岗位,我系学生有着明显优势。全省有历史系的高校有四家: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泉州师院、漳州师范学院。其中福建师大、泉州师院和我系,历史专业作为师范专业在培养人,泉州师院实力较弱,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的师范生实践较欠缺。所以,突出专业实践和师范生岗位能力实训,师范技能水平高,基本功扎实,也是我系以师范特色培养人才,通过长期努力获得的一项优势。
其次,历史专业作为基础学科,长线专业,发展较成熟,为拓展新专业方向,实现老专业改造和转型,提供了深厚的学科文化底蕴。毋庸讳言,在产业化、功利化办学客观氛围的长期影响下,不能直接获得效益的历史专业,逐渐成为不被人问津的“冷门”,似乎很快被某种莫名其妙的“专业排序”边缘化,这是劣势。很多设有历史专业的大学院系,遭遇的情景大致相同,只是这些院系的地位资望各异,并因此动员社会资源,层次不同地化解着这种“边缘化”。但作为基础学科,它又是社会发展与民族自我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储备性知识体系,因而本身具备客观优势。
 
  正由于是“冷门”,所以全国与我省历史专业学生培养数量不大,基本有收缩趋势。但作为基础学科又不可或缺,再加上我系历史专业属师范类,严格的师范技能教育以及该专业的社会属性,使该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倾向。据我们自己调研,就基层历史教师岗位而言,需求缺口还很大。我系人文专业是在历史专业的基础上创办的,现分为两个方向:历史学和地理科学方向,都是师范类,地理的需求缺口更大,劣势转变成优势。今年招生过程中,历史与人文专业一次性超指标招满。这也增强了我们办好这两个师范专业的信心。
另外,历史学专业不论在学术研究、师资队伍、授课水平、管理模式等,均有较深厚积累和优良传承。我校的师范专业历史悠久,师范专业中,文科专业的内涵建设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以此为基础,生长出管理、经济、教育等专业系。历史学科的专业积淀、基础学科知识特点以及宽口径适应性,在我系催生了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两个非师范专业。在进行了扎实的专业和社会调研之后,我们正利用历史学在我系的传统学科优势,借助我校其他传统文科专业的专业资源,整合新专业的学科特点,申报了新专业“文化产业管理”。“旧邦新命”是每一个时代都会遇到的必然命题,历史学作为传统学科,须在当下寻找到继续得以深化发展的新载体和新途径,完成自身的转型与创新。创新必须有依托、有基础,我系新专业的规划,就是在综合传统学科办学资源的根底之上,专劣势为优势,培育专业增长点的。
 
再次,我系师资队伍年轻化特点显著,具备较好的学缘优势。历史与社会学系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其间,正值我校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全国各大院校引进了大批年轻师资。他们与师院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现大多都成长为专业骨干。专任教师中,60后、70后师资占94%,70后师资占85%,大多是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而且这些老师多出身于国内知名大学,如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有良好的学缘结构。大多都是国内著名导师门下弟子,这又将资历较浅这一劣势变为优势,我们可在国内学术界和专业圈较为广泛地获取专业资源。这一点对一个发展10年的系来说,举足轻重。这批年轻师资,可让我系专业梯队建设的生命力更具有持久性。
 
  三、今后发展思路
  根据我系现有办学资源,基本思路是:新专业做大做强,老专业做精做专,走社会发展研究并服务社会的道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中,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
  专业系发展须有纵横两个空间,关键在于新老专业发展方向和布局的整体设计。我系新专业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连同正在申报的“文化产业管理”,课程设置应用性较强,社会服务功能较好,可利用这一优势,进行横向拓展。强化专业建设内涵,主动寻找途径,融入社会服务,积累专业发展的社会资源。
  历史与人文这两个老专业,继续提高专业建设水准,深化科研水平,提升教学技能。利用良好的学缘优势,孵化提炼硕士点专业方向,并以此引领学科建设。这是我系学科建设纵向发展设计,向研究与教学的专精化迈进。纵横交错,拓展四围,把历史与社会学系的专业学科建设推向新的高度,也同时把我系的全面建设引领至一个全新的境域。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