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华侨大学1960年初创时成立的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林焘教授曾被聘为中文系主任,谢冕、钱理群、佘树森、李明滨等著名教授曾来系任教。2008年,中国著名文艺学专家杨春时以特聘教授身份加盟文学院。45年来文学院已为海内外培养了3000多名毕业生,其中包括香港著名作家东瑞先生。
文学院下设3个研究所(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现有4个硕士学位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和汉语言文字学)和3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广告学),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900余人。文学院资料室有本专业图书6万余册、专业期刊60多种,还有海外学者赠送的2000多册港台出版的华文文学图书。
文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正、副教授20多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0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汉语2门课先后被评为“福建省精品课程”。自2000年以来,文学院教师共承担各种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著作30多部,有5项成果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在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
文学院注重同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先后聘请邵华泽、陈忠实、郑愁予、洛夫、於梨华、少君、余光中、金庸等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担任客座教授,并多次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如:1997年的“第五届国际闽方言学术研讨会”、1998年的“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1999年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2002年的“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研讨会”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文学院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已形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诗与歌词的理论与创作”等三个研究方向。其中,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部分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的空白,体现了我校作为外向型大学密切联系海外华侨华人的特点。
文学院的另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近年发展迅速,在中国文学史、古典美学史、传统文化和中西诗学比较方面有多项开拓性贡献。主要学术带头人许总教授曾主持过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学术专著18种,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两个独具特色的专业方向。五年来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方言》、《汉字文化》、《汉语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几篇。《泉州方言与文化》、《世说新语选译新注》、《语言学引论》等学术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文学院还积极拓展海外的华文教育空间,分别在泰国、印尼开办了硕士研究生班。
文学院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特色鲜明,卓有成效:先后有5个班级被评为“福建省优良学风班级”,学院多次被评为“校学生工作先进院系”,2003年中文系团总支被评为“省五四红旗团总支”,2004年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总支)”,2004年学生党支部立项活动“捐书助教”获省高校党支部立项活动优秀成果奖;系党总支被评为“福建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有多名教师荣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师德之星”、“侨务系统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文学院在校学生学习勤奋,学业优秀:200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奉波的作品《河道上的幽灵船》,2007年荣获“特莱米雅杯”第九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C组一等奖;由文学院新闻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03级学生朱鹏、黄序宇创作的纪录片《石寨人家》2008年11月获得第二届中国影视“学院奖”一等奖;由文学院华新社主办的一年一度的“校长见面会”及在华侨大学“易网”推出的由学生独立制作的新闻节目——《华新资讯周刊》,得到普遍好评;近些年不断有应届本科生考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等校的硕士研究生,有的还获得了这些学校的博士学位。毕业生工作能力强,近几年来,分配到媒体工作的毕业生业绩尤其突出:2000届毕业生白雪琨在厦门电视台主持的节目《两岸同胞首次海上相会欢度中秋之夜》,荣获2003年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类三等奖;在泉州电视台工作的2000届毕业生曾玲2003年被评为“全国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记者”;在福州电视台工作的2001届毕业生蒋来录制的节目《从连体到公体,一路有爱》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城市电视新闻节目一等奖;分配在江苏经济广播电台工作的2001届毕业生成杰思,现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受青年听众喜爱的电台“脱口秀”节目主持人。
2009年,文学院将正式申报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申请增列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预计到2010年,文学院教职工数将达70人左右,在校学生数则达1100人左右(其中研究生约150人,本科生约950人),成为学科层次齐全、规模适中,既能培养传统学科方面的研究型人才,又能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科研实体。
Tel:0595-22693656
Fax:0595-22693582
E-mail:zwx@h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