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是我国较早开始建筑教育的学校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土木学科中开设建筑科,1946年建筑系正式成立,林炳贤、刘福泰、徐中、李汶等老一辈教授先后主持和参与建筑学专业教学。培育了佘畯南院士、彭一刚院士等众多杰出校友。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1985年学校恢复了建筑学专业,1986年正式恢复建筑系,2002年成立建筑学院。二十余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等各方面,锐意进取,稳步发展,全力推进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在全国率先建成完整覆盖广义建筑学领域的本科专业体系,逐步完善了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系统、实践、前瞻、创新”的专业教育特色,教育教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建筑学院学科设置涵盖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四个国家一级学科,现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三个本科专业;拥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工程环境与景观、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余个研究方向;设有工程环境与景观专业博士点;建有四川省博士后科研实践基地,组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结构体系。建筑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四川省重点学科,也是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之一。在四川省内,西南交通大学是唯一通过了全国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拥有建筑学学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在学科建设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努力拓展视野,打开思路,树立开放性的办学理念,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育途径,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开始办学以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共培育了近三千名毕业生,为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而巨大的贡献。
建筑学院长期坚持适应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办学宗旨,确立了“教学立院、学术强院、壮大学科、协调发展”的总原则,在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突出交通建筑、多民族乡土建筑和景观建筑的教学和科研特色,使学院的教学、科研与社会热点领域积极结合,在“交通建筑与规划”、“乡土建筑、历史建筑与景观”、“节能与绿色建筑”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十一五”以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科技部、铁道部、国家文物局、四川省等大型纵向课题50余项,近两年,学院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主持和参与完成了成都铁路新客站、丽江火车站等一批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和项目实施,科学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特色日益鲜明。
建筑学院树立“立足西南、服务全国、服务西部大开发”的理念,依靠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环境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各种类型项目的设计实践,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时代特色的规划设计创作之路,主持和参与了大量城乡建设的规划、设计、咨询和研究项目,为西部特别是四川省的城乡建设﹑传统建筑保护利用﹑风景园林规划、旅游景观开发和规划、建设领域执业注册人员、管理审查人员的培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汶川大地震”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中,建筑学院第一时间积极为国内外众多设计和研究机构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担当起建筑学科灾后重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并参与了大量的灾后重建规划、设计工作,被成都都市人民政府授予“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概念规划荣誉奖”。近年来,建筑学院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为成都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天府新区建设等重大建设活动中提供了积极的支持。自2002年起,学院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工学院建立了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派驻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并为其培养师资,现已有部分教师取得硕士学位,并返藏任教。此外,学院已与美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英国、日本等国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十余所高校和设计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师生互访、学术交流和学生短期交换学习机制。
建筑学院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千余名。下设建筑设计第一、第二研究所、建筑历史与理论比研究所、建筑技术研究所、城市规划研究所、景观建筑研究所、建筑美术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建有乡土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区域规划研究中心。
目前,建筑学院在成都犀浦校区建筑馆(8号教学楼)和成都九里校区1号教学楼有教学、科研空间近一万六千平米。学校图书馆在建筑学院设有独立的分馆,藏书18500余册,订阅中文期刊107种,外文期刊44种。功能先进的学生创新教育中心、计算机中心、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摄影与造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