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是全国最早设立高分子专业的院校之一, 在已故生物化学家陶慰荪教授与高分子化学家钱保功教授的倡导下, 1956年就培养出第一批高分子化学本科毕业生; 1960年著名化学家唐敖庆教授带领一批弟子包括沈家骢教授、汤心颐教授、陈欣方教授等开创了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的研究方向,并作出一系列创新结果, 形成了吉林大学高分子研究特色。曾出版《聚合反应统计理论》专著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之后面向全国系统地举办高分子统计理论及高分子标度理论讨论班, 在国内培养了一大批研究骨干,也为高分子的专业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70年代以后我们继续上述研究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 大力拓宽研究领域,跟踪聚醚砜和聚醚醚酮国际发展, 不断走出创新路子, 从基础、应用研究到产业化均取得突出结果, 先后建立了长春吉林大学特种工程塑料研究基地及教育部特种工程塑料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具有国内领先地位。80年代以后,我们侧重开展了聚合物光学材料方面的研究, 重点解决调节折光指数的分子设计与分子工程, 研制多功能光学本体与薄膜材料, 并相继开展了聚合物有机光电材料、液晶高分子、阻尼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近十年余年来,我们在全国倡导进行超分子化学与物理的研究工作。1992年唐敖庆院士建议由沈家骢院士建立了超分子结构与谱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几年来我们在有机分子、聚合物及生物大分子为基元超分子组装体的纳米结构材料、功能与薄膜器件方面的有特色的研究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该领域组织了包括香山国际科学会议在内的8次国际和全国讨论会。
吉林大学高分子学科在已有扎实理论与实验工作基础之上,又在高性能、多功能的新材料方面形成了吉林大学新的研究特色,1996至2000年五年期间共承担各类研究项目40余项,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取得鉴定成果30余项, 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50余篇。在承担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出版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及参考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已步入国内最强高分子学科的行列。在承担国家重要研究任务的同时, 本学科又为国内高分子学科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中有的已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有的已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本学科现有在编教学与科研人员32人(25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导师14人,已有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A, 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 2人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现已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结构更加合理,培养不同层次高分子学科专业人才的完备体系。
本学科与材料、生物等学科的交叉,在分子生物学、超分子科学、塑料电子学等新兴学科及新型高技术新材料等方面已显示出很多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