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于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5个2级学科。该一级学科是在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基础上设立的。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自1986年开始招生,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迄今已培养研究生60余人。现有硕士生导师4人。
一、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3、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
4、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二、硕士生导师
解保军教授 邢祝国教授 韩淑珍教授 张道岭副教授
三、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课内/实验
|
学分
|
开课
时间
|
备注
|
学
位
课
程
|
公共
学位课
(GXW)
|
S0800031Q
|
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论》专题
|
54
|
3
|
秋
|
|
|
第一外国语
|
80
|
2
|
秋
|
|
S0800135Q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
|
36
|
2
|
秋
|
|
S0800136Q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36
|
2
|
春
|
|
学科
基础课
(XW)
|
S0800088Q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36
|
2
|
秋
|
|
S0800137Q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36
|
2
|
秋
|
|
S0800086Q
|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
36
|
2
|
秋
|
|
学科
专业课
(XW)
|
S0800089C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36
|
2
|
秋
|
|
S0800085C
|
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春
|
|
S0800092C
|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
|
36
|
2
|
春
|
|
选修课程
(X)
|
S0800096Q
|
中外政治思想史
|
36
|
2
|
秋
|
|
S0800098C
|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
36
|
2
|
秋
|
|
S0800138Q
|
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
36
|
2
|
春
|
|
S0800091Q
|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
36
|
2
|
秋
|
|
S0800094C
|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
36
|
2
|
秋
|
|
S0800095C
|
后现代主义专题
|
36
|
2
|
春
|
|
专题课程
(ZT)
|
S0800093C
|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系列专题
|
18
|
1
|
春
|
|
S0800090C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系列专题
|
18
|
1
|
春
|
|
补修课
(BX)
|
|
|
|
|
|
|
|
|
|
|
|
|
学术活动:学生在两年学习期间,至少参加5次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前沿学术讲座
|
|
1
|
|
|
外语学术论文:学生学会撰写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外文学术论文
|
|
1
|
|
|
四、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S0800135Q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
英文译名:Special Subjects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
开课院(系):1601
任课教师:解保军(教授)朱家凤(副教授)
内容简介:
通过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及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特点,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自觉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主要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部统编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4版)李秀林、王于、李维青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吴振坤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梁树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编号:S0800136Q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英文译名: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Marxism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开课院(系):1601
任课教师:李学丽(教授)陈松(副教授)
内容简介:
本课程从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论从史出,试图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主要教材:
《简明马克思主义简史》,庄福龄主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版。
2、《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孙伯揆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册),黄楠森、施德福、宋一秀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
课程编号:S0800088Q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英文译名:The Selected Readings in Marxism Classic Works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开课院(系):1601
任课教师:邹效维(副教授)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有大量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这些论述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基本规律、地位和作用、任务、内容和对象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经典理论著作中选取十四篇经典篇章进行讲解,理论上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实践上获得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工作技巧。
主要教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导读》 教育部社政司 人民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原著选编导读》马振清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教育部社政司 人民出版社1999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著作选读》 姚礼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柴毅龙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课程编号:S0800137Q
课程名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英文译名:On Overseas Marxism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
开课院(系):1601
任课教师:解保军(教授)
内容简介:
主要讲述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由来和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热点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大思潮有总体性的了解,能够贯通以前所接受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方面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能深入体会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在现代哲学中的意义;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各大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能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更深入的理解。
主要教材: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 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俞吾金、陈学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陈学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徐崇温著:《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俞吾金、陈学明著:《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课程编号: S0800086Q
课程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英文译名: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the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先修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开课院(系):1601
任课教师:刘桂芳(副教授)
内容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为统治阶级政治统治服务的教育,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统治集团都把它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内容,它以马克思主义为其理论基础,揭示人的思想观点的内在结构、运行机制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它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过程、矛盾,以及相应的方针、原则和方法,其研究对象和任务着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问题。
主要教材:
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邱伟光 张耀灿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郑永廷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学》陈秉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张耀灿 陈万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陈立思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戴艳军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课程编号:S0800089C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英文译名:History Proceed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in China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先修课程:邓小平理论
开课院(系):1601
任课教师:陈松(副教授)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的具有中国实践特征与鲜明的时代特点结合起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用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理论结晶和卓越成果。
主要教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汪青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 何萍 人民出版社 2002
2、《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新的理论视野和理论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梅荣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课程编号:S0800085C
课程名称: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英文译名: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Socialism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开课院(系):1601
任课教师:邢祝国(教授)
内容简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经历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指导。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在人类历史上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无论是空想社会主义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经典作家,都没能很好的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通过此门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理论,它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主要教材:
《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
参考文献:
1、《共产党宣言》
2、江泽民“十六”大报告
3、胡锦涛: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
课程编号:S0800092C
课程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
英文译名:The Frontier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先修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开课院(系):1601
任课教师:何明升(教授)吴威威(讲师)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专题讲座式授课,主要是跟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最前沿,根据权威期刊和权威出版社最新发表和出版的作品,向学生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研究动向。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科研前沿,研究和探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为学生日后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一个前期的理论铺垫。
主要教材: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近三年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张耀灿 等著 人民出版社2006;
2、《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陈秉公 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近三年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本领域作品;
4、中国期刊网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近三年的热点文章;
课程编号:S0800096Q
课程名称:中外政治思想史
英文译名: On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s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开课院(系):1601
任课教师:孟庆伟(教授)孟祥宇(讲师)
内容简介:
政治思想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集中地反映了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意志和利益。政治思想史就是研究政治思想在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政治实践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总结,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主张、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学说。
主要教材:
1、《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马啸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参考文献:
1、《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0
2、《西方政治思想史》王振槐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3、《西方政治学说史》浦兴祖 洪 涛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课程编号:S0800138Q
课程名称: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英文译名:Theory Innovation of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开课院(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孟庆伟教授 朱凤青副教授
内容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讨论在新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如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一方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做出理论概括;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科技革命条件下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做出科学分析。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部分,“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总论),从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到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从史论结合上阐述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第二部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问题”,包括“科技前沿问题”、“社会问题”、 “西方思潮”;第三部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包括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综合国力、社会发展战略、传统文化、教育改革、科技创新等等。
主要教材:
吴光宗、戴桂康主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论科学技术. 人民出版社,1978
2、江泽民. 论科学技术.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魏屹东. 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黄顺基. 科技革命影响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陈筠泉,殷登祥主编. 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 人民出版社,2001
6、中国科学院《科技纲要》编写组. 邓小平科技思想学习纲要讲解.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7、董光壁主编.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8、舒尔曼. 科学时代与人类未来. 李小兵译. 东方出版社, 1995
9、让. 拉特里尔.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挑战. 吕乃基等译. 商务印书馆,1997
课程编号:S0800091Q
课程名称: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英文译名: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开课院(系):1601
任课教师:解保军(教授)
内容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讲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背景、历史渊源、理论主张以及近十余年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十余年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立与完善沿着三个方向揭示其内涵和实质,即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和生态学方向。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学方向,是从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优化等作为基本内容。该方向的一个集中点是力图用“科技进步贡献率抵消或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率”,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社会学方向,是以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等作为基本内容。该方向的一个集中点,是力图把“经济效益与社会公正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生态学方向,是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等作为基本内容。该方向的一个集中点,是力图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原则。
主要教材:
《可持续发展概论》袁光耀等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文献:
1、《可持续发展概论》朱坚强 韩狄明编著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2年版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3、《可持续发展》王军著,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7年版
课程编号:S0800098C
课程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英文译名:Psychology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先修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
开课院(系):1601
任课教师:付丽(教授)吴威威(讲师)
内容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知识为一体的新型学科。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以及如何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意义。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能够把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
主要教材: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姜相志 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周瑛主编《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版
2、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版
3、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课程编号:S0800094C
课程名称: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英文译名:O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论》专题
开课院(系):1601
任课教师:刘晓芳(副教授)吴威威(讲师)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学术界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20年来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新进展。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广度和深度、这些新变化产生的原因、经济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关系、现代资本主义的性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趋势等方面。
主要教材: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徐崇温 著 重庆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参考文献:
1、李景治等著:《当代资本主义的演变与矛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张雷声著:《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及其历史走向》,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李琮著:《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李琮主编:《当代资本主义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5、黄安淼主编:《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韩玉贵等主编:《当代资本主义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课程编号:S0800095C
课程名称:后现代主义专题
英文译名:Special Subjects on Postmodernism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开课院(系):1601
任课教师:陈喜辉(副教授)
内容简介:
本课程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入手,首先介绍后现代主义的缘起,即在后工业社会和跨国资本主义的大背景下,西方思想家和艺术家展开了对现代性、现代主义的批判,并进而延伸到对西方整个形而上学传统的解构。其次,由于这种彻底反传统的精神,后现代主义必然会显现出反理性主义、反总体主义、反本质主义等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在福柯、德里达、罗蔕等人的理论中有鲜明体现。再次,在社会生活领域,后现代倡导有机的自然、对话的社会、自由的个体,在文化领域,则赞成文化的生活化、平面化、大众化等倾向。从这些特征也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既有极大的破坏性,也有建设性的价值。课程的最后部分,将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利弊,其中全球化、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的娱乐化应该是着重讲述的问题。
主要教材:
赵光祖:《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译.三联书店,1998
3.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4.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5.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李幼蒸译.三联书店,1987
6.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张国清译.商务印书馆,2000
7.利奥塔.《后现代的状况》.岛子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8.汪民安等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9.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0.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刘汉全译.商务印书馆,2000
11.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2.张国清.无根基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三联书店,1999
13.尚杰.解构的文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4.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5.陆扬.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上海三联书店,2000
课程编号:S0800093C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系列专题
英文译名:Catena Subjects On the Frontier Problems of Marxism Theory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开课院(系):1601
任课教师:徐惠如(副教授)杨涯人(副教授)杨婉琳(讲师)
内容简介:
本课程采取系列讲座的形式,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前沿和热点问题,具体包括: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晚期马克思主义研究、后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等专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追踪热点问题,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基本的学术规范。在教学中,要求研究生课前进行充分准备,查阅有关专题的相应文献,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和文献综述的能力。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选一个有关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提交一份短论文,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就特定专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主要教材:
自编。
参考文献:
近三年本学科的权威期刊:
1、《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
2、《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央编译局主办
3、《哲学研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主办
4、《国外理论动态》中央编译局主办
5、《International Socialism》(UK) quarterly journal, articles from recent issues with a subject index
6、《International Socialist Review》(USA) magazine and a subject index
7、《Socialist Review》(UK) monthly magazine, and a subject index
课程编号:S0800090C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系列专题
英文译名:Catena Subjects O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Marxism Theory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开课院(系):1601
任课教师:张道岭(副教授)邹效维(副教授)
内容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结合选题方向和所要研究的问题,明确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为论文开题和写作做准备。在教学中,要求研究生课前进行充分准备,查阅有关专题的相应文献,锻炼学生阅读、分析和评价学术文献的能力、收集资料和文献综述的能力。课程结束要求学生选一个有关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选择一种所学的研究方法,尝试着设计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课程结束后提交一份短论文,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就特定专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本课程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文本解释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等。
主要教材:
自编。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朱红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陈波:《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欧阳康、张明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