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1985年开始招生,次年由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该学科是在1954年在原政治教研室下属哲学教研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硕士生导师7人。
一、研究方向
1、辩证法和认识论原理及其应用
2、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研究
3、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哲学研究
4、经济哲学研究
二、硕士生导师
李荫榕教授 李学丽教授 解保军教授 杨韬教授
徐惠茹副教授 杨涯人副教授 杜兰平副教授
三、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课内/实验
|
学分
|
开课
时间
|
备注
|
学
位
课
程
|
公共
学位课
(GXW)
|
S0800001Q
|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恩著作选读)
|
54
|
3
|
秋
|
|
|
第一外国语
|
|
2
|
秋
|
|
S0800002Q
|
列宁哲学原著选读(《哲学笔记》)
|
36
|
2
|
秋
|
|
S0800003Q
|
列宁哲学原著选读(《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
36
|
2
|
秋
|
|
学科
基础课
(XW)
|
S0800004C
|
哲学通论
|
36
|
2
|
春
|
|
S0800005Q
|
中国哲学史(Ⅱ)
|
36
|
2
|
秋
|
|
S0800006Q
|
西方哲学史(Ⅱ)
|
36
|
2
|
秋
|
|
学科
专业课
(XW)
|
S0800007Q
|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Ⅱ)
|
36
|
2
|
秋
|
|
S0800008Q
|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Ⅱ)
|
36
|
2
|
秋
|
|
选修课程
(X)
|
S0800009C
|
辩证法史
|
36
|
2
|
春
|
|
S0800010C
|
认识论史
|
36
|
2
|
春
|
|
S0800011Q
|
唯物史观发展史
|
36
|
2
|
秋
|
|
S0800012C
|
现代科技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
36
|
2
|
春
|
|
S0800013Q
|
中国文化与文化哲学概论
|
36
|
2
|
秋
|
|
S0800014Q
|
经济哲学
|
36
|
2
|
秋
|
|
专题课程
(ZT)
|
S0800015C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研究
|
36
|
2
|
春
|
|
补修课
(BX)
|
|
西方马克思主义
|
30
|
|
秋
|
|
|
中外伦理思想史
|
30
|
|
秋
|
|
学术活动:学生在两年学习期间,至少参加5次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前沿学术讲座
|
|
1
|
|
|
外语学术论文:学生学会撰写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外文学术论文。
|
|
1
|
|
|
四、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S0800001Q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马恩著作选读)
英文译名:The Selected-Works of Marx and Engels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先修课程:哲学原理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李学丽(教授) 解保军(副教授)
内容简介: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部分: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批判。二、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批判。三、对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批判。四、对费尔巴哈唯心主义伦理学的批判。五、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源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建立。六、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七、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
《反杜林论》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 引论。第三章、分类。先验主义。第四章、世界模式论。第五章、第六章、自然哲学。天体演化学,物理学,化学。第七章、第八章、自然哲学。有机界(续完)。第九章、道德与法。永恒真理。第十章、道德与法。平等。第十一章、道德与法。自由与必然。第十二章、辩证法。量与质。第十三章、辩证法。否定的否定。第十四章、结论。
主要教材:
1.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2
2. 反杜林论,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2
参考文献:
1.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李学丽,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反杜林论解读,解保军,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课程编号:S0800002Q
课程名称:列宁哲学原著选读(《哲学笔记》)
英文译名:The Selected-Works of Lenin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先修课程:哲学原理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李荫榕(教授) 杨婉琳(讲师)
内容简介:
本课程在说明列宁写作《哲学笔记》的历史背景、《哲学笔记》的历史地位的基础上主要讲授列宁在研读黑格尔《逻辑学》及《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所阐述的如下思想:辩证逻辑的定义和主要内容;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认识的辩证途径的形式;辩证法的要素;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关于认识的螺旋式发展;关于唯心主义产生根源。
主要教材:
列宁《哲学笔记》讲解,孙景泰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 哲学笔记,列宁,人民出版社,1974
2. 哲学笔记与辩证法,黄楠森,北京出版社,1981
3. 哲学笔记注释,黄楠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课程编号:S0800003Q
课程名称:列宁哲学原著选读(《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英文译名:The Selected-Works of Lenin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先修课程:哲学原理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李学丽(教授) 李荫榕(教授)
内容简介: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列宁阶段一部主要著作,课程选取代绪论和第一、二、三章学习。代绪论通过考察俄国马赫主义与贝克莱哲学的血缘关系,揭露了其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第一、二、三章列宁把马赫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加以比较,从而揭示了用新名词、新术语装扮起来的马赫主义在全部认识论问题上是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着重论述了认识论方面的问题。
主要教材: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1974,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实践论,毛泽东,1970,人民出版社
2.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辅导教材,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3.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解读,杨涯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课程编号:S0800004C
课程名称:哲学通论
英文译名: General Philosophy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先修课程:西方哲学史专题、中国哲学史专题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杨涯人(副教授) 杨婉琳(讲师)
内容简介:
“哲学通论”,既不是国内高校长期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也不是国外或港台关于各种哲学理论、哲学学科的介绍。它以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对常识的超越、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哲学对本体的寻求、哲学的派别冲突、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哲学的修养与创造为内容,围绕着“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哲学思考,并形成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生活态度,为其今后发挥思想的创造性奠定一个高起点的基础。
主要教材:
简明哲学通论,孙正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 哲学导论,张世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哲学通论,孙正聿,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 智慧之路,[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柯锦华、范进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课程编号:S0800005Q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Ⅱ)
英文译名: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先修课程:中国哲学史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徐惠茹(副教授) 杨涯人(副教授)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包括从孔子到孙中山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人文精神、哲学的伦理化、中和思想和整体性思维方式,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孔子《论语》中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经济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的积极成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主要教材:
1. 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下),冯友兰,人民出版社,1980
2.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中、下),冯契,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论语,王弼集校释(上、下),[魏]王弼,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
课程编号:S0800006Q
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史(Ⅱ)
英文译名: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先修课程:哲学原理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解保军(副教授) 杨涯人(副教授)
内容简介: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及其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成就。基督教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培根的“四假相”说和科学的实验法和归纳法。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和机械论的哲学。笛卡尔的第一哲学。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天赋观念论。洛克的白板说、双重经验说,两种性质理论和“三权分立”观。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怀疑主义。法国的启蒙哲学。康德哲学概述。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主要教材: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 西方哲学史, 全增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
3. 西方哲学史辞典,马小彦,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
课程编号:S0800007Q
课程名称:辩证唯物主义原理(Ⅱ)
英文译名:The Monograph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先修课程: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李荫榕(教授) 李学丽(教授)
内容简介:
本课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的发展。包括关于认识的本质、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关系及自然科学发展提出的有关认识论问题、认识的唯物论和认识的辩证法、真理的一元论和多样性及现代西方哲学真理观评价。
主要教材:
自编讲义。
参考文献:
1.认识论研究,崔自铎,求实出版社,1996
2.实践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75
3.哲学研究,各期中的相关论文。
课程编号:S0800008Q
课程名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Ⅱ)
英文译名:The Monograph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先修课程:哲学原理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李学丽(教授) 李荫榕(教授)
内容简介: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和“唯一科学的说明历史的方法”,是阐明社会发展的科学。着重研究历史的本质及其运行的一般规律;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意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价值的实现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等。同时关注在这些方面的前沿问题及其争论的焦点热点问题。
主要教材: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肖前,人民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内部资料),华东师大出版社,1978
2.科学前沿的哲学探索,傅士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3.马克思主义哲学,陈先达、杨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课程编号:S0800009C
课程名称:辩证法史
英文译名:History of Dialectics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先修课程:哲学史专题、哲学原理专题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杨涯人(副教授)孟昭红(讲师)
内容简介:
“辩证法史”是整个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辩证法史,从理论上提高理性思维的整体素质,加深对辩证法历史来龙去脉的了解;从实践运用方面,就要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分析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指导对自然科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其主要内容,从古希腊哲学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到中世纪和17—18世纪辩证法的曲折发展;从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从中国传统哲学以其特有的范畴促进人类辩证思维的发展到毛泽东如何使唯物辩证法富于中国特色以及邓小平的辩证法思想等。
主要教材:
辩证法史,杨作华,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中庸辩证法,陈慰中,学苑出版社,1995
课程编号:S0800010C
课程名称:认识论史
英文译名:History of Epistemology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先修课程:西方哲学史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解保军(副教授) 杨涯人(副教授)
内容简介: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认识论思想概述。经院哲学家的认识论思想。培根的“四假相”理论、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归纳法。笛卡尔的怀疑论原则和数学方法论。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的学说,知识分类说和两种性质的学说。莱布尼茨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休谟不可知论的怀疑主义认识论。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认识论思想。康德批判哲学中的认识论思想。黑格尔哲学的认识论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认识论思想,列宁和毛泽东的认识论思想。中国哲学中重要认识论思想简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主要教材:
欧洲哲学通史,冒从虎,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雷永生,人民出版社,1981
2.批判哲学的批判,李泽厚,人民出版社,1981
3.发生认识论原理,皮亚杰,商务印书馆,1981
课程编号:S0800011Q
课程名称:唯物史观发展史
英文译名: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先修课程: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李荫榕(教授)孟昭红(讲师)
内容简介:
本门课程按历史顺序介绍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随社会历史发展而发展的历程和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贡献。第一个时期是马恩创立和发展唯物史观阶段,介绍唯物史观前史、唯物史观的创立、唯物史观由假设转变为科学、唯物史观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和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发展,恩格斯最后十年对唯物史观的发展;第二个时期是唯物史观的列宁阶段,介绍唯物史观列宁阶段的初始情况、列宁在战争和革命年代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十月革命后列宁对唯物主义的发展;第三个时期是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发展,介绍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邓小平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
主要教材:
自编讲义。
参考文献:
1.唯物史观发展史,叶汝贤,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
2.毛泽东哲学思想史,杨春贵,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3.《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马恩选集第二卷,1974
课程编号:S0800012C
课程名称:现代科技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英文译名:The Revolution of Modern Science-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哲学
先修课程:唯物史观发展史、科学技术史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李荫榕(教授) 陈玉霞(副教授)
内容简介:
本门课程就现代科技发展所提出的许多尖锐理论问题特别是历史观问题,即在信息社会到来之际,智力、知识与物质生产究竟哪个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社会划分理论能否代替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划分理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是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相冲突?现代科技革命能否代替社会革命?在现代科技革命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等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科技革命与生产方式决定作用、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进步的动力系统、现代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同时,对国外学者的有关观点进行剖析。
主要教材:
自编讲义。
参考文献:
1.新技术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赵家祥,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现代哲学观念,谢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现代科技革命与未来社会,樊期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哲学研究,各期中的相关论文。
5.自然辩证法,各期中的相关论文。
课程编号:S0800013C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与文化哲学概论
英文译名:The outlin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ultural Philosophy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先修课程:中国哲学史专题、哲学原理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杨涯人(副教授) 解保军(副教授)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部分介绍: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教育科技等;对中国文化的分析评价及其展望,介绍传统文化向近、现代的转变;讨论21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文化哲学部分介绍:人类的文化发生、文化结构与功能、文化变异与传承、以及文化融离与文化交流、文化冲突与文化选择、文化离析与文化综合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揭示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社会作用的一般规律。
主要教材:
1.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文化哲学,衣俊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张岱年、程宜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中国文化史(上、下册),胡世庆、张品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3.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裘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历史哲学,汤因比,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文化哲学导论,杨启光,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课程编号:S0800014Q
课程名称:经济哲学专题
英文译名:The monograph of Economical Philosophy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先修课程:哲学原理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李学丽(教授) 解保军(副教授)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作为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经济哲学,要求对经济生产与经济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概括并能指导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本专题将对社会的经济生产和人们的经济生活进行理论概述。其内容主要包含: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经济的本质、经济主体、经济客体、经济的结构与机制、经济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等。
主要教材:
自编讲义。
参考文献:
1.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汪丁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哲学与现代化,叶汝贤,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3.经济哲学论纲,高静文,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课程编号:S0800015C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研究
英文译名:Contempory Development Marxism Philosophy
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先修课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专题
开课院(系):0801
任课教师:陈绍芳(教授) 陈玉霞(副教授)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80—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和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也改变了以往的沉闷状态,由大一统的一元转变为多元,各类哲学派别纷纷涌现,它们是:交往哲学、历史哲学、文化哲学、发展哲学、价值哲学、人学、社会哲学、生存哲学,使中国哲学界呈现出了一片繁荣景象。尽管多元化的哲学派别探讨的内容、研究的视角、乃至于研究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新的发展形态。本专题将主要教授这些直到目前仍倍受关注的哲学热点问题。
主要教材:
中国哲学五十年,邢贲思,辽海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韩庆祥,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2.价值论,李德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肖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