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师范学院坐落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型多科性师范院校,是吉林省重要的基础教育师资及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始建于1958年,时名长春师范专科学校,1963年易名为长春师范学校,1981年更名为长春师范学院,1986年起隶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98年起按中央与地方共建机制运行,划归吉林省管理。
学校占地面积46.0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32.8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亿元。学校现有58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史、教育、管、法、工”七个学科门类;有20个教学单位,教职工1200人,全日制在校生17213 人,目前面向全国 28 个省、市、自治区招生,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年底平均就业率达到80%以上,名列吉林省高校前茅。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24万余册、电子图书41.7万种、现刊1231种。学校拥有1个多功能体育馆和1个高标准运动场,各类运动场馆面积6.27万平方米,校园网设施先进,网上教学资源丰富,能够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良好服务。
学校建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有2个吉林省重点学科;建有1个国家级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和2个吉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吉林省精品课程10门、吉林省优秀课程39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建有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5个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全部通过吉林省“双基实验室”评估。
学校建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 个省级研究机构,“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被评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基地”,“萨满文化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被评为首批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43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6项;省科技发展规划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级课题422项;承担教研课题32项,其中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7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5项。共发表学术论文2791篇,其中SCI、CSSCI等高级别检索论文160篇;中文核心期刊449篇;出版专著、教材、工具书109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专利9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3项。2007年和2010年我校学报两次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社科期刊”,学报2010年的影响因子、文章转载率等主要指标,已排在全国地方高师院校首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2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75人,有博士硕士学位452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曾宪梓教育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级第一批特色专业学科带头人2人、国家级第二批特色专业学科带头人 1人、省部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8人、吉林省高级专家3人、吉林省教学名师3人、吉林省优秀教师7人、长春市第四批有突出贡献专家 2人、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 、长春市优秀人才1人、长春市师德标兵3人。
“十一五”期间,学生共获国际级奖励21项、国家级奖励228项、省级奖励517项。学校曾于1996年、1998年、2006年包揽了吉林省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全部奖项的冠军,获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 2008年、2011年我校女子排球队两次获得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甲级联赛全国冠军,2011年,我校成功赢得了国家第十二届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文体演出的承办权。建校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共培养了5万多名基础教育师资及其他各类专门人才,其中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竭诚奉献农村教育事业的好教师” 李元昌,全国十佳优秀教师李金华,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孟欣,全国“三八”红旗手王春丽等,是学校优秀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学校与澳大利亚、俄罗斯、西班牙、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在西班牙建立了孔子课堂,与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实行学分互认、学位互授。“十一五”期间,我校派遣近400名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出国留学、进行学术交流及考察访问;选派近200名学生赴境外留学;年均接收留学生50人以上;同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合作培养学生近3000名,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学校规划在长春市高新北区建设新校区,已经购得新校区建设用地93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约15亿元,建筑总面积53万平方米,现已奠基开工。新校区建设,是学校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是长春师范学院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新起点,新校区将建设成一个布局科学、设施齐全、功能先进、建筑新颖、环境优美、人文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校园。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长春师范学院的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校园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学校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将按照学科带动、特色突显、内涵发展、创新驱动的战略思路,把学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上乘、效益明显的省属重点大学,使整体办学实力居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