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是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带头人苏云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科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5人、讲师7人、助教14人,具有硕士学位者19人、博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3人,外校毕业生占70%。学科成立以来,注重学术带头人、后备带头人的梯队建设以及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引进培养高学历人才,提高学科教师的学历,并使学科具有更加合理的学缘结构。
原学科带头人张德山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教学科研40余年,在中医药免疫学研究领域省内外处于前列。培养30多名研究生,发表科研论文60篇左右,获省、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5项。曾获省政府(1995)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5~1996年应日本国文部省邀请去日本富山医科大学免疫研究室任客座教授,并主持该研究室工作,与日本教授一起研究中医药免疫学问题,进行学术交流。 中国免疫学杂志编委,分担“中医药与免疫”栏目审稿人。国外医学免疫分册亦聘为编委。任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西医结合学会扶正组副组长,老年医学会任基础研究组组长,哈尔滨市生物工程学会任副理事长等。在省市各级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中任委员或组长、副组长等职。
学科带头人苏云明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教学、科学研究30余年,每年承担本科生、研究生《药理学》、《药物毒理学》、《中药药理学》、《定量药理学》、《药理学进展》《医药用拉丁语》的教学任务。
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黑龙江省科技厅、哈尔滨市科技局、哈尔滨市卫生局科学研究课题及科学技术成果奖评审专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临床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药品实验基地委员、黑龙江省新药审评委员、黑龙江省药品食品监督局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药学会理事、黑龙江省老年医学会委员、哈尔滨药学会药理专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并任《中国药师》、《中华医药杂志》、《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常务编委等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运用现代医药学理论和科学手段研究中草药活血化瘀、抗衰老、抗肿瘤、降血糖等作用及作用机制。几年来《66种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及其对照品的研究》、《芦荟抗肿瘤作用研究》、《越橘药用研究》、《麝鼠香药用研究》、《益心胶囊实验临床研究》、《延参健胃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等,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进步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四等奖1项;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奖进步奖12项,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奖进步奖3项。
《中药北豆根提取物蝙蝠葛酚性碱抗脑缺血作用研究》、《蝙蝠葛酚性碱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芦荟对大鼠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的影响》等5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内外期刊杂志。
目前主持国家中医药局课题1项,黑龙江省攻关课题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哈尔滨市攻关课题1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攻关课题1项、黑龙江省教育厅课题1项,黑龙江省中医局课题1项。参加国家973攻关级课题2项、国家中医药大学局课题2项,其它省、市、厅局级课题20多项。
担任全国新世纪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药理学》主编、全国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药理学》、《药理学习题集》副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指导从书《药理学》主编、《中药有效成分药理及应用》副主编、《中药药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指导》编委等10余部教材及著作的编写。
毕业博硕士研究生50名,其中在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2名博士,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部1名博士、在中国药科大学2名博士,在沈阳药科大学2名博士,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3名博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10余名,其余的留校任教或在哈药集团研发中心及天士力药业集团等处工作,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祖国医药学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我校争得了荣誉。目前正在指导博士研究生7名和硕士研究生16名。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一批后备力量。
学科后备带头人王雅贤教授,1977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一直从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88年获中西医结合免疫学硕士学位,现任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省免疫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会会员。在几年以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二部、参编全国统编教材一部、独著书一部、主审一部。在教学方面、担任全校不同层次(硕士、博士、本科、专科)及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已毕业17名(在职6名)在研9名。有些考取北京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医学院等免疫学博士生。多年来在免疫学与微生物学领域,不断探索以中西医结合特色进行教学和科研。现承担省、市、厅局级课题10余项、省、厅级科学技术技进步6项;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现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治则与免疫、中药抗肿瘤与免疫学机理的研究,利用现代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前沿性科学研究,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做出了贡献。
学科现有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为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学科下设7个研究室:中药药理研究室、免疫学研究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生物遗传学研究室、生理学研究室、病理形态学研究室、解剖组胚研究室。多年来学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中草药活血化瘀、抗衰老、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研究)、中药免疫学研究、中药活性物质与生物大分子、针药结合形态学与生理学研究等,本研究方向特点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采用液相、气相色谱仪,紫外、红外分光光度仪,薄层扫描仪等对中药有效成分或部位进行分析;并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结合分子药理学、血清药理学、免疫药理学、生化药理学、等研究方法,采用激光共聚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电子显微镜、酶标仪等手段,从细胞、分子水平应用核酸杂交技术、酶联免疫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血清药物化学技术、PCR 、膜片嵌技术、基因芯片等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影响,从整体、形态、细胞、分子水平通过自由基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脑内神经肽、细胞凋亡等探讨并阐明中医药理论。本研究已稳定开展20余年,为中药的新药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研究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学科加强了实验室建设,购置了一批一流的实验仪器设备,基本上可以满足实验需要。近年,本学科共承担各级科研研究课题40余项,获得科研经费100余万,基本能够满足科研的需要;几年来,本学科获省部各级科研成果23项,讲师人均发表论文4篇以上,完成论著50余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并多次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学科实验室不但对校内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开放,还大力培养了其他院校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这不仅稳定了学科的科研队伍及研究方向,还加强校际间学术交流,同时提高了科研水平及我校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