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1978年,在原基础医学教研室(组)的基础上,由熊永文等同志着手筹建陕西中医学院基础部,赵洪秀任基础部主任(兼),熊永文任秘书。下设解剖、生理、生化、微生物寄生虫、组胚、病理、中药、药理、中基(含内经)、方剂、中诊、医史(医古文)、外语、体育、伤寒、温病等教研室。
1979-1980年,张义田任副主任兼总支书记,熊永文任秘书。
1981-1984年,干部人事调整,张义田任总支书记,傅振亮任主任,杜雨茂任副主任,储秀珍任秘书。
1984年,根据学院建设的需要,学院人事机构改革,基础部撤销并入医疗系,原所属教研室重新划分并入不同系(部)。
1991年根据陕中院党办《关于恢复陕西中医学院基础部的决定》文件,基础部重新恢复,曾福海任主任,贺新怀任副主任,年致民任总支书记,马居里、张亚琴任秘书,孙理军、孙耀光任干事。下设解剖组胚、生理、生化、微生物寄生虫、病理、中基、内经、各家学说、方剂、中诊、医古文、医史、数理、外语、体育、伤寒、温病等教研室。
1997年学院进行干部调整,马居里任副主任(主持行政工作),贺新怀任副主任,年致民任总支书记,孙理军、韦永宏任秘书,下设机构未作调整。
2000年11月,学院再次进行机构和人事干部调整,马居里任主任,梁作宁任总支书记,闫平惠、于远望任秘书。下设解剖组胚、生理、生化、微生物寄生虫、病理、中基内经、方剂、中诊、医古文、各家医史、临床基础教研室(包括伤寒、金匮、温病学科)。
2002年,根据陕中院人字(2002)55号文件精神,基础部更名为基础医学部。人员、机构未变。
2004年5月,为满足我院中医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体制的改革,根据陕西中医学院机构改革方案暨陕中院办字(2004)第24号文件关于印发《陕西中医学院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学院对所属院、系、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经对原基础医学部、公共课部的部分科室重新整合,成立了基础课部。孙理军任副主任(主持行政工作)、张红任副主任,张养生任总支书记,杨文潮同志任秘书。下设中基、方剂、解剖、生理、病理、病生、组胚、生化、生物、计算机、数学等11个教研室,机能、解剖、生物学、形态、计算机、中医药生物技术和免疫学实验中心(筹建中)等6个实验中心,以及1个研究所,即基础医学研究所。
2007年6月,学院进行干部调整,孙理军任主任,张红副主任,张养生任总支书记,张勇任秘书,下设机构未作调整。
2008年6月,根据部门的发展情况和需要,更名为基础医学院,孙理军任院长、张红任副院长,张养生任总支书记,张勇任办公室主任。下设中基、方剂、解剖、生理、病理、病生、组胚、生化、生物、计算机、数学等11个教研室,机能、解剖、生物学、形态、计算机、中医药生物技术和免疫学实验中心等6个实验中心,以及1个研究所(即基础医学研究所),下设胃肠病证方药研究室、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室、中医消化病研究室、体质与疾病遗传基础研究室、分子病理学研究室。
二、概况
机构设置:基础医学院下设11个教研室(其中2个中医基础教研室,7个西医基础教研室,2个公共课教研室。),分别为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病理学、病生学、数学、计算机教研室;6个实验中心,分别为形态实验中心、解剖实验中心、机能实验中心、生物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中医药生物技术与免疫学实验中心;1个研究室,即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室;1个研究所,即基础医学研究所。学科涵盖中医西医基础及部分公共课。
基础医学院设有一个分工会、一个党总支和四个党支部。
条件建设:基础医学院教学用房面积6000多平方米。其中本科教学专用实验室46个,并拥有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1个,解剖学实验教学基地1个,面积4000多平方米。拥有800元以上教学仪器设备1708台(套),总价值1217万余元。目前拥有3个国家中管局二级实验室、1个国家中管局三级实验室、1个立项建设的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师资队伍:经过四十多年教学工作的积淀,我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形成了良好的师德师风,涌现出一批批勤奋敬业,严谨治学、从严治教,寓育人于教书之中的优秀教师;我院现有专任教师87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6人,讲师24人,助教9人);实验技术人员14(其中高级实验师3人,实验师人9,助理实验师2人)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8人,硕士学位者34人,学士25人;硕士生导师22人,博士生导师4人,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发展趋势良好。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基础医学院是我校中西医基础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几年来,我们采取各种措施,落实学校相关政策,在学科建设和科研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建成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规范化教研室3个,规范化实验中心4个。
近年来,随着学校的发展,我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加强了中医药科研平台的建设,建成省级重点研究室1个,校级研究室4个,相继建成了3个国家中管局二级实验室、1个国家中管局三级实验室、申报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获得立项。
近五年来,我院学术交流活动蔚然成风,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2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30多篇、SCIE收录6篇。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78项,参与国家和省级课题12项,获得科研成果奖励18项,科研水平逐步提高。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我们用现代教育理念对中西医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更新了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材建设,使教材建设在我部蔚然成风,近五年来,我院教师主编、参编各类教材36部,编写习题集、实验指导7本;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开设选修课12门,撰写教改论文50余篇,在研教改课题12项,必修课采用多媒体授课比例达到了85%以上。
基础医学院坚持每学期举办各种教学比赛活动,如观摩教学、讲稿展评、多媒体课件比赛、实验技能竞赛、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使得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不断提高,交流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有效的促进了部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学校举办的各类教学比赛中,基础医学院教师均成绩优异,受到广泛赞誉。
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着重强化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综合改革,加强了实验教学的全面质量监控。优化了基础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充分实现了仪器设备的共享和授课内容的互补;加大了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力度;尝试性地开设了中医方剂实验;全面修订了各学科实验教学大纲和部分实验指导;对各实验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实验教学的全面质量监控体系,以实验督导为重点,规范了对实验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管理中我们建立和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了基础医学院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狠抓教学各个环节的规范化运行;做到教学督导检查制度化、经常化;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部门团结协作风气日盛,敬业创新精神日强,各项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研究生工作:基础医学院现有3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分别为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和中西医结合基础(生理、生物、生化、病理、解剖方向)。有博士生导师4名(兼职),硕士生导师22名。在读硕士研究生36人,学院严格执行教研室领导下的导师负责制,重视研究生能力的培养,经常督促检查学生专业课的学习、科研设计和毕业论文准备情况。
党建、工会:基础医学院党总支有3个教工支部和1个学生支部,4个支部共有中共党员46名。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强化党员学习和党支部的职能,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共产党员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规范支部生活。积极培养骨干优秀教师,重视组织纳新。
基础医学院教职工积极参加各级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校历届运动会上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被学校授予“先进工会”称号;每年举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订年度工作计划。
其他:基础医学院积极配合学院有关部门完成其它工作,如教学、科研、其它系部、人事、宣传、财务、外事、图书馆、杂志社、国有资产管理、后勤保障、网络中心、工会工作、安全保卫、防汛等需要协助的工作。
部门特色:经过40多年的积淀,基础医学院逐渐形成了“汲取古典医籍精华,夯实本科基础教学”的部门特色。在古典医籍,特别是汉唐医籍的整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获国家和省厅级多项奖励;基础医学院科研平台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心脑疾病病理生理学基础及分子病理学机理的研究、中医药抗消化系统肿瘤分子免疫病理学机理的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防治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居于全国同类院校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