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财经学院关于制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院校信息 >> 专业介绍 >> 正文 西安财经学院关于制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考研试卷库
西安财经学院关于制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培养方案是培养研究生的最基本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实现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各学科、专业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和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为了加强和规范我院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及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研办(19981号】和《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办(2000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本规定。
 
  一、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研究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并了解其研究动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英文文献并进行国际交流、具有使用英语撰写科研论文的初步能力。
 
  3.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设置原则上应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依据。
 
  研究方向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研究方向要科学、规范、相对稳定、集中。研究方向的设置不宜过宽或过窄,数量不宜过多;在没有一级学科授权学科之前,暂时按二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但要本着“宽基础,重应用”的原则,体现所属一级学科的总体要求;提倡在学科交叉和渗透的领域设置研究方向,鼓励在国家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设置研究方向。
 
  (二)所设的每个研究方向均应有较强的师资配备,并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每个硕士点一般应有2个(含二个)以上稳定的方向,研究方向的设置还应注意新研究方向的开拓。
 
  (三)研究方向的设置要努力把握本学科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突出本学科已有的特色和优势,并力求体现前瞻性、先进性和前沿性。鼓励有条件的学位点设置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方向,以促进学科专业间的合作、交叉与渗透。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情况下,少数学习优秀的硕士研究生,经审核达到我院对研究生毕业资格审查的要求并有条件提前完成学位论文,可申请提前进一步深造或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遵循“高起点、严要求、开放式、个性化”的原则,实行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制,导师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导师组的集体智慧和优势,加强集体指导,提高培养质量。
 
  1.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先接受学科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第二学期末进行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每位研究生的导师。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一般由3位以上(含)导师组成。研究生的培养既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导师组的整个学术群体的集体指导作用,在培养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研究生本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在确定每位研究生的导师后,由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共同制定,经导师组讨论后确定,以推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
 
  4.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根据专业和培养计划需要,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6.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一般为3639学分,其中学位课2225学分。
 
  五、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课程设置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考虑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有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结构的要求,并着眼于21世纪高层次人才培养及保证培养质量的要求,注意改革教学方法。
 
  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应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适用对象及教学要求(包括课内外学习的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对大量课外阅读量和训练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各门课程在加深和拓展研究生基础理论、学科知识面和相关的能力培养等方面,既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还要注意与本科生课程之间的区分和衔接。要求如下:
 
  1.课程设置应对本学科的基本领域有一定的覆盖,要着眼于一级学科(或学科群)的范围,构建适应面较宽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同时也要重视设置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坚决杜绝设置过于细碎、过于简单、内容重复的课程。
 
  2.研究生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关键是任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本着改革的精神和精品的意识,将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每一门课程设立课程组(至少由2名主讲教师和若干名合作教师组成),充分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和学术群体的作用,克服导师包揽所指导的研究生的所学课程等弊端。
 
  3.应加强对研究生文献阅读与检索能力的培养。既可以将学位课程指定的文献阅读纳入考试范围进行考核,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或通过讨论,或撰写读书报告,或结合学位论文选题的开题报告进行评价。
 
  课程设置是学科、专业已有的特色和优势的具体体现,是学科、专业培养能力的具体体现,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体现;应遵循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做到知识结构合理,重视学科间的联系、渗透和交叉。课程设置一经确定,应保持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
 
  硕士研究生应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研究方法论基础、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专业课(含必修课和选修课)1820课时折合1个学分;公共课(含必修课和选修课)1836课时折合1个学分。
 
  (二)课程类型
 
  研究生课程分必修课(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两类。
 
  1、必修课
 
  (1)公共学位课(第一、二学期开设)
 
  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2学分)。
 
  ②第一外国语(英语)(第一、二学期开设,6学分)。硕士研究生各专业开设综合英语(4学分,分两学期开设)、英语听说(2学分,分两学期开设)。
 
  (2)专业学位课(4—5门,12—15学分)。
 
  由学科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两部分构成。学科基础理论课程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基本课程,课程设置应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同时体现二级学科本身的特征和学科应有的知识结构。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一般应有理论基础比较深厚并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教学经验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主讲教师。专业基础理论课是本专业范围内为拓宽理论基础、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系统专门知识的基础课程,原则上应按二级学科的要求开设。专业基础理论课一般应由从事专业基本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的教授、副教授担任主讲教师。
 
  2、选修课
 
  (1)公共选修课(任选一门,第三学期开设,2学分)。
 
  公共选修课包括中国古典哲学概论、科学技术哲学概论、第二外语(日语)三门。
 
  (2)专业选修课(4—6门,8—12学分)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至少应提供6门以上专业选修课。导师可指导学生在全院范围内选择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供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理论基础、扩大知识面以及进行相应能力培养而设置的课程,它是必修课程的延伸,应充分体现专业方向特点。为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学院鼓励和提倡硕士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各学科、专业在设置选修课时可以适当设置部分交叉学科的课程,以便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
 
  3、前沿专题讲座(2学分)
 
  前沿专题讲座为必修环节。一般要求听8次以上,在第一、二学年内完成。
 
  4.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对于跨学科、跨专业考入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在招生考试时已被认为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有某些缺陷、需要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硕士研究生,各学科或导师应要求他们以旁听形式补修有关基础课程或其它课程。补修课应由指导教师提出,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并进行考核,这些课程可以是本科课程,不计算学分。
 
  (三)课程考核
 
  研究生所开课程中,学位课原则上采用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其他课程可采用考试或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
 
  六、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研究生在学期间均须进行科研实践,没有参加科研实践者不准参加论文答辩。科研实践包括:
 
  1、参与或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包括导师项目)。在毕业时应有该项目的正式成果或阶段性成果(以署名为准),或有承担项目的协议书、委托书等证明;
 
  2、参加学术会议。应有提交的学术论文或参会代表的依据如邀请函、会议代表名单等。
 
  3、参加院级以上各种学术评奖并获奖。
 
  4、有具体任务的参加学术性社会调查。
 
  5、研究生毕业前至少在本年级范围内组织一次研究报告会或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以上四条中1234条须达到1条即可,第5条为刚性要求。
 
  (二)研究生均须进行实习,包括教学实习、考察、社会实践等,实习为必修环节,没有进行实习者不予审定毕业资格。实习环节合格记1学分。
 
  七、学位论文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研究生通过开题报告后,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开始之前,必须经过认真地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的研究题目,并按有关规定和程序作论文开题报告。
 
  (三)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本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项目或从事技术开发研究,但必须有本人的见解和创新,并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
 
  (四)各学科专业结合本身特点,按照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培养方案中要明确规定学位论文应达到的水平和要求。
 
  (五)学位论文撰写要求详见《西安财经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八、答辩与学位授予
 
  按《西安财经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九、本规定自2007级研究生开始实施,由研究生部负责解释。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