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612法理学与宪法学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院校信息 >> 专业介绍 >> 正文 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612法理学与宪法学

考研试卷库
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612法理学与宪法学

  第一部分 《法理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12)
  一、考核要求
  1、考生应当准确掌握法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2、考生应当准确掌握法理学原理及相关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内在逻辑。
  3、考生应当能够综合分析各种法律问题和法律规则背后所包含的法理思想和法理精神。
  4、考生应当了解法理学发展的前沿问题。
5、考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法律思维和法律表达能力。
 
  二、考核评价目标
  1、考生对法理学的基本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法理学前沿问题的了解程度;
  2、考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综合法学理论素养;
  3、考生综合应用法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考生进行法律研究的基础及进一步培养的潜力。
 
  三、考核内容
  第一编法学导论
  第一章法学研究对象
  第一节法学概念
  一、“法学”的语源考察
二、法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法学与相邻学科
  一、法学与哲学
  二、法学与政治学
  三、法学与经济学
  四、法学与社会学
  五、法学与历史学
六、法学与逻辑学
 
  第二章法学历史
  第一节西方法学的历史
  一、西方法学的起源
  二、西方法学发展简况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
 
  第二节中国法学的历史
  一、中国法学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法学发展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中国法学的现实与未来
  一、中国法学的现实
二、中国法学的未来走向
 
  第三章法学体系
  第一节法学的体系与分科
  一、法学体系的概念
二、我国法学体系的划分
 
  第二节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一、法学的一般理论
二、法学的基础理论
 
  第四章法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法学方法论
  一、方法
二、法学方法论的含义和功能
 
  第二节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阶级分析方法
  二、价值分析方法
三、实践分析方法
 
 
第二编 法的本体
 
  第五章法的概念
  第一节法的定义
  一、法、法律的词义
  二、非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
三、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
 
  第二节法的特征
  一、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二、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
  三、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节机制
四、通过国家强制力、通过一定程序予以实施
 
  第三节法的本质
  一、如何认识法的本质
  二、法的意志性与规律性
  三、法的阶级性与共同性
四、法的利益性与正义性
 
  第四节法的分类
  一、法的分类概述
  二、法的一般分类
三、法的特殊分类
 
  第六章法的形式与效力
  第一节法的形式
  一、法的形式概述
  二、当代中国法的形式
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第二节法的效力
  一、法的效力概念
  二、法的对象效力
  三、法的空间效力
四、法的时间效力
 
  第七章法的要素
  第一节法的要素释义
  一、法的要素的定义
二、法的要素的分类
 
  第二节法律规则
  一、法律规则释义
二、法律规则的分类
 
  第三节法律原则
  一、法律原则释义
  二、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三、法律原则的分类
  第四节法律概念
  一、法律概念释义
  二、法律概念的功能
  三、法律概念的分类
  第八章法律体系
  第一节法律体系释义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二、法律体系与相关概念之异同
  第二节法律部门的划分
  一、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二、我国法律的部门划分
  第九章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权利和义务释义
  一、权利的概念
  二、义务的概念
  第二节法与权利和义务
  一、法与权利
  二、法与义务
  第三节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一、结构上的对称关系
  二、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三、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第四节权利和义务的分类
  一、依存在形态的划分
  二、依其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的重要程度的划分
  三、根据效力范围的划分
  四、依因果关系的划分
  五、其他划分
  第五节权利界限与权利滥用
  一、权利的界限
  二、权利的滥用
  第十章法律行为
  第一节法律行为释义
  一、法律行为界定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
  三、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
  第二节法律行为的结构
  一、法律行为构成的客观要件
  二、法律行为构成的主观要件
  三、法律行为的确认
  第三节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一、根据行为主体性质和特点所作的分类
  二、根据行为的法律性质所作的分类
  三、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相互关系所作的分类
  四、根据行为构成要件所作的分类
  第十一章法律关系
  第一节法律关系释义
  一、法律关系概念和理论的发展
  二、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第二节法律关系的分类
  一、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二、纵向的法律关系和横向的法律关系
  三、单向法律关系、双向法律关系和多向法律关系
  四、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第三节法律关系主体
  一、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与种类
  二、法律关系主体构成的资格: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
  第四节法律关系客体
  一、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二、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第五节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
  一、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条件
  二、法律事实的种类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第一节法律责任释义
  一、责任的词义
  二、法律责任的定义
  三、法律责任的本质
  第二节法律责任的构成
  一、责任主体
  二、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
  三、损害结果
  四、因果关系
  五、主观过错
  第三节法律责任的类型与实现方式
  一、法律责任的分类
  二、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
  第四节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
  一、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的涵义
  二、归责
  三、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
  第三编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十三章法的起源
  第一节法的起源
  一、“法”的语境
  二、原始社会中的“法”
  第二节原始社会的调控机制
  一、社会调控的基本形式
  二、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控机制的特点
  第三节法的产生
  一、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法产生的基本标志及其与氏族习惯的区别
  三、法产生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
  第十四章法的历史类型
  第一节法的历史类型释义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
  二、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古代法律制度
  一、奴隶制的法律制度
  二、封建制的法律制度
  第三节近现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一、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特征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法系
  第四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一、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二、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本质
  三、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征
  第十五章法律发展
  第一节法律发展释义
  一、“法律发展”的概念
  二、法律发展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法的继承
  一、法的继承的含义
  二、法的继承的根据和理由
  三、法的继承的内容
  第三节法的移植
  一、法的移植的含义
  二、法律移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四节法制改革
  一、法制改革与法律发展
  二、法制改革的原由
  三、法制改革的内容
  第十六章法制现代化
  第一节法制现代化释义
  一、现代化的概念
  二、法制现代化的概念与特征
  三、研究法制现代化问题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世界法制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一、内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
  二、外发型法制现代化模式
  三、混合型法制现代化模式
  四、法制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统一
  第三节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道路
  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起点
  二、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阶段
  三、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第十七章法治与法治国家
  第一节法治与法治国家释义
  一、法治的概念
  二、法治国家的概念
  三、法治的主体、客体和标准
  第二节法治的精神要件
  一、善法、恶法价值标准的确立
  二、法律至上地位的认同
  三、法的统治
  第三节法治的实体要件
  一、控权制度的存在和权力制衡原则被遵守
  二、国家责任的无可逃避和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制度的建立
  三、权利受到制度保障和社会自由原则的确立
  四、公民义务的法律化和相对化
  第四节法治的形式要件
  一、法制的统一性
  二、法律一般性
  三、规范的有效性
  四、司法的中立性
  五、法律工作的职业性
  第五节法治的实现形式及其缺陷
  一、法治的实现形式
  二、法治的缺陷
  第四编法的运行
  第十八章法的运行释义
  第一节法的生成
  一、法的生成概念
  二、法的生成的特征
  第二节法的实效
  一、法的实效的概念
  二、法的实效的产生条件
  第三节法的实现
  一、法的实现的概念
  二、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
  第十九章立法
  第一节立法的概念
  一、立法的外延
  二、立法的内涵
  三、立法概念的定义
  第二节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概述
  二、中国立法指导思想
  三、中国立法基本原则
  第三节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一、立法体制的含义和构成
  二、当今中国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第四节立法过程与立法程序
  一、立法过程
  二、立法程序
  第二十章守法
  第一节守法的概念
  一、守法的含义
  二、守法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一、良法与守法
  二、哈特对守法动机的分析
  第三节守法的主客观条件
  一、守法的主观条件
  二、守法的客观条件
  第四节普法教育与法治
  一、普法教育是法治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
  二、普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养成守法的品质
  三、普法教育的途径
  第二十一章执法
  第一节执法的概念
  一、执法的概念
  二、执法的特征
  第二节执法的种类
  一、根据行为的内容、性质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二、根据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影响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三、根据执法机关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第三节执法体系
  一、执法体系的概念
  二、政府的执法
  三、政府工作部门的执法
  四、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的执法
  第四节执法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二、合理性原则
  三、效率原则
  第二十章司法
  第一节司法的概念
  一、司法的含义
  二、司法的特点
  第二节司法体系
  一、司法主体
  二、司法体系
  三、司法职权
  第三节司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一、司法的基本要求
  二、司法的原则
  第二十三章法制监督
  第一节法制监督的概念
  一、法制监督的概念
  二、法制监督的构成
  三、法制监督的分类
  第二节法制监督的功能
  一、法制监督的法律功能
  二、法制监督的政治功能
  第三节法制监督的体系
  一、国家监督
  二、社会监督
  第四节法制监督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二、民主性原则
  三、程序性原则
  四、系统性原则
  第二十四章法律解释
  第一节法律解释的概念
  一、法律解释释义
  二、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三、我国法律解释权限的划分
  第二节法律解释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二、合理性原则
  三、法制统一原则
  四、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节法律解释的方法
  一、一般解释方法
  二、特殊解释方法
  第二十五章法律方法
  第一节法律方法的概念
  一、法律思维
  二、法律技巧
  三、一般法律方法
  第二节法律推理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
  二、法律推理的形式
  第三节漏洞补充
  一、立法与法律漏洞
  一、司法与漏洞补充
  第四节法律论证
  一、法律论证的概念
  二、法律论证的艺术
  第五节价值衡量
  一、价值衡量的含义
  一、价值衡量与自由裁量
  第二十六章法律程序
  第一节法律程序释义
  一、法律程序的概念与特点
  二、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
  三、法律程序的历史发展
  四、法律程序的作用方式
  第二节法律程序价值
  一、程序与正义
  二、正当程序的作用
  三、程序的一般价值
  第三节诉讼程序
  一、诉讼程序概述
  二、诉讼结构
  三、诉讼原则
  第五编法的作用和价值
  第二十七章法的作用
  第一节法的作用释义
  一、法的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二、法的作用的分类
  第二节法的规范作用
  一、告示作用
  二、指引作用
  三、评价作用
  四、预测作用
  五、教育作用
  六、强制作用
  第三节法的社会作用
  一、阶级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
  二、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
  第四节法的局限性
  一、法律万能论
  二、法律虚无论
  第二十八章法的价值
  第一节法的价值释义
  一、价值的一般涵义
  二、法的价值的概念
  第二节法的价值体系
  一、法的价值体系的概念
  二、法的目的价值系统
  三、法的评价标准系统
  四、法的形式价值系统
  第二十九章法与利益
  第一节利益的释义
  一、利益的概念
  二、市场经济中的利益问题
  三、利益的分类
  四、利益对法律的影响及作用
  第二节法对利益的调整作用
  一、法律调整利益的方式方法
  二、法律调整利益的基本机制
  三、法律调整利益的基本途径
  四、法律调整利益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法与人权
  一、人权的释义
  二、法对人权的保护
  第三十章法与秩序
  第一节秩序的释义
  一、秩序
  二、法律秩序
  第二节法对秩序的维护作用
  一、维护阶级统治秩序
  二、维护权力运行秩序
  三、维护经济秩序
  四、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第三十一章法与自由
  第一节自由的释义
  一、作为哲学的自由概念
  二、作为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自由概念
  三、作为法学和法律的自由概念
  四、自由之于人的价值
  第二节法对自由的保障作用
  一、法以自由为目的
  二、自由需要法律的保障
  三、法律确定自由的范围
  四、法律保证自由的实现
  第三十二章法与效率
  第一节效率的释义
  一、效率的概念及其适用范围
  二、效率与公平
  第二节法对效率的促进作用
  一、法律通过分配权利和义务来促进效率
  二、制度创新与“交易费用”
  第三十三章法与正义
  第一节正义的释义
  一、正义的概念
  二、正义的种类
  三、正义在法律生活的作用
  第二节法对正义的实现作用
  一、促进和保障分配的正义
  二、促进和保障诉讼的正义
  第六编法与社会
  第三十四章法与文化
  第一节法与传统
  一、传统与法律传统
  二、法律传统的历史合理性
  三、法律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第二节法与道德
  一、道德的内涵及其法律意义
  二、道德调整与法律调整
  三、伦理类型与法律发展
  第三节法与宗教
  一、宗教的内涵及其法律意义
  二、宗教精神与法律发展
  三、我国宗教政策与法律调整
  第四节法与法律文化
  一、作为文化现象的法律
  二、法律文化观念
  三、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
  第五节后现代法学
  一、后现代法学的学术谱系
  二、后现代法学的基本观点
  第三十五章法与科技和教育
  第一节科教兴国战略
  一、科学技术与教育
  二、科教兴国战略
  三、科教兴国与依法治国
  第二节法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一、科学技术对法的影响
  二、法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第三节法与教育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一、教育对法的影响
  二、法对教育的作用
  第三十六章法与政治
  第一节法与国家
  一、国家的概念
  二、法与国家的关系
  第二节法与政党和政策
  一、法治与政党
  二、法律与政策
  第三节法治与民主政治
  一、民主政治是法治政治
  二、民主是法治的政治基础
  第四节法与政治体制改革
  一、法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引导作用
  二、法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作用
  三、法制对政治体制改革成果的巩固作用
  第三十七章法与经济
  第一节法与生产方式
  一、法与生产关系
  二、法与生产力
  第二节法与市场经济
  一、法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
  二、法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第三节法与知识经济
  一、知识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二、知识经济与法治文明
  第三十八章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释义
  一、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含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三、可持续发展与法制建设
  第二节法与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二、环境对法的影响
  三、法对环境的作用
  第三节法与人口
  一、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
  二、法在调整人口问题中的作用
  第四节法与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我国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战略与原则
  三、加强保护自然资源立法,维护生态平衡
  第三十九章法律全球化概论
  第一节“法律全球化”的概述
  一、“法律全球化”概念的争论
  二、“法律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三、“法律全球化”的实践与发展
  四、“法律全球化”对主权的影响
  第二节法律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一、法律全球化的可行性分析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法制建设
  第二部分 《宪法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03)
  一、考核要求
  《宪法学》是法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学科,在法学体系中占居重要的地位,以宪法、宪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堪称“治国安邦之学”。该学科涉及面非常广泛,要求在学习和研究宪法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具备较宽泛的相关知识储备,特别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
  《宪法学》要求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熟悉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宪法学以及相关知识分析各种宪法现象,发现国内外宪政的运作规律,切实关注和分析国际国内的社会现实问题。
  二、考核评价目标
  为使具有突出学术专长和培养潜质的人才脱颖而出,本考试大纲根据以上法学专业宪法学、行政法学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注重人才选拔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考试考核内容。适度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比例,真正体现考试考核的灵活性。
  三、考核内容
  绪 论
  第一节宪法学的内涵
  一、宪法学的概念
  二、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
  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
  第二节 宪法学的基本问题
  一、公民权利
  二、国家权力
  三、宪法学的基本问题概念
  四、宪法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其成因
  第三节学习宪法学的意义
  一、学习宪法学的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方法论意义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分类与基本原则
  第一节 宪法释义
  一、辞源学意义上的宪法含义
  二、法学意义上的宪法含义
  三、宪法的特征
  第二节 宪法的本质
  一、关于宪法本质说的评介
  二、宪法的本质
  第三节 宪法的分类
  一、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二、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三、原生宪法与派生宪法
  四、钦定宪法、民定宪法与协定宪法
  第四节 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一、宪法形式的概念
  二、宪法的表现形式
  三、我国宪法的表现形式
  四、 宪法结构涵义
  五、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
  第五节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基本人权原则
  二、人民主权原则
  三、权力制约原则
  四、法治原则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外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外国宪法的产生
  二、外国宪法的发展
  三、外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中国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一、1949年以前中国宪法的产生与演变
  二、1949年以后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三、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宪法与宪政
  第一节宪政概述
  一、宪政释义
  二、宪政的基本内涵
  三、宪政的特征
  第二节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一、宪法与宪政的联系
  二、宪法与宪政的区别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
  第四章 宪法的制定、修改与解释
  第一节宪法的制定
  一、制宪与制宪权
  二、制宪权主体与制宪机关
  三、制宪程序
  第二节宪法的修改
  一、宪法修改的概念、必要性、限制、方式和程序
  二、新中国修宪的方式
  第三节宪法解释
  一、宪法解释的内涵、意义、类型、方法、原则和程序
  二、中国的宪法解释制度
  第五章 宪法的实施与保障
  第一节宪法监督概述
  一、宪法监督的概念
  二、宪法监督的对象和内容
  三、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具体审查与抽象审查;违宪审查、起诉审查与提请审查
  第二节 违宪审查制度
  一、违宪审查的内涵、模式
  二、违宪责任的种类及形式
  第三节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一、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缺陷及其原因
  三、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第六章国家形式
  第一节 国家形式概述
  一、国家形式的概念
  二、国家形式与国家性质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种类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种类及决定因素
  二、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三、民族区域自治
  四、特别行政区
  第四节 国家标志
  一、国家标志的概念
  二、宪法规定国家标志的意义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第七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第一节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
  一、公民、国民、国籍;人民
  二、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历史发展
  四、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
  第二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二、政治权利和自由
  三、人身自由
  四、宗教信仰自由
  五、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
  六、特定人的权利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依照法律纳税
  六、其他方面的义务
  第四节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及其行使原则
  一、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主要特点
  二、公民正确行使权利与自由的原则
  第八章 选举制度
  第一节选举制度概述
  一、选举制度的概念、历史发展
  二、选举制度的作用
  三、选举制度的类型
  四、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的关系
  第二节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普遍选举原则
  二、平等选举原则
  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原则
  四、无记名投票选举原则
  五、选举的保障原则
  第三节选举的民主程序
  一、直接选举程序
  二、间接选举程序
  三、我国几种特殊的选举
  第四节 代表的监督和罢免
  一、代表的罢免
  二、代表的辞职
  三、代表资格的终止和停止
  第九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国家机构概述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分类
  二、我国国家机构体系的发展概况
  三、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
  第二节代议机关
  一、代议机关概述
  二、代议机关的缘起与发展
  三、我国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四、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节国家元首
  一、国家元首的界定、职能和分类
  二、我国国家元首制的历史发展
  三、我国现行的国家元首制度
  第四节行政机关
  一、行政机关概述
  二、我国的国务院
  三、我国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第五节司法机关
  一、司法机关概述
  二、我国的审判机关
  三、我国的检查机关
  第六节我国的军事领导机关
  一、军事机关概述
  二、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十章 政党制度
  第一节政党制度概述
  一、政党与政党制度的概述
  二、政党制度的历史演变
  三、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中国大陆现有政党(中共、民革、民盟、民进、民建、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界定和演变、宪法基础和基本内容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产生、发展、性质和职能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