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系成立于2003年,英语(翻译方向)专业为非师范专业,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9人,助教1人,已形成了一个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专业教学能力和较高科研水平的师资梯队。
该方向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良好的英汉双语应用能力,能够在外事、法律、商务、及旅游等领域从事口译和笔译的复合型专门翻译人才。
5年来,该系秉承“将方向当作专业来建设”的理念,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立体化、模块化、层级鲜明的课程结构,建立了科学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和口译、笔译能力的翻译人才。该系师生多次获得省级、校级科研、教学及各类竞赛奖励。
经过五年的锐意进取,翻译系在翻译课程体系建设、翻译教学研究、实践教学和翻译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社会认可的显著成就。翻译专业教师承担了各级、各类多项教研任务,并在《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光明日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学术专著、译著多部,并研发、编纂了系列翻译教材。2006年,该系教师在《中国翻译》发表的“翻译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建议”一文,为翻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切实中肯的建议。目前,该系承担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翻译课程建设:问题与对策”。2007年,《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中级笔译》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近6年来,翻译系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奖励,其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征文一等奖”、“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国家级奖励5项;“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甘肃赛区一等奖”等省级奖励3项;“校长奖学金”、“学习优胜奖”、“优秀品德奖”、“自立成才奖”、“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校级奖励51项。2008年,翻译系2名学生担任第十三届北京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志愿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有多人先后承担大型的国际、国内会议的口、笔译任务,高质量地完成了翻译工作,赢得海内外宾客的一致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