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历史
工学院于2003年由原机电工程系和水利水电工程系合并组建。原机电工程系的前身是农业机械系,创建于1958年,1992年改名为机电工程系,增设“机械设计与制造”本科专业和“机电”专科两个专业。1996年增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电技术教育”本科专业,1998年增设了“汽车运用工程”专业,2002年增设了“交通运输”和“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原水利水电工程系的前身是1974年筹备组建的“农村水利电力专业”,1976年正式成立系级建制,招收首届水电专科生,1977年招收首届“农田水利工程”本科生,1987年成立“水利工程系”,增设“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本科专业,1994年更名为“水利电力工程系”,1999年更名为“水利水电工程系”增设“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本科专业,2003年增设“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2004年组建工学院后增设“土木工程”本科专业,2010年增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目前学院在国家专业目录内招生的专业有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水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8个本科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为第一批次录取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科建设 工学院200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农业机械化工程和农业水土工程两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经批准农业工程一级学科(涵盖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生物环境工程4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还经批准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专业学位授权(按农业机械化、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机械设计制造三个专业方向招生);2006年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2010年农业工程(水利、机电方向)获准具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 2010年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以优秀成绩通过省级验收。
师资队伍
工学院现有教职工近90人,其中教授20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在读博士18人,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80%以上;教师中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名,入选省“333”、“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4名,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4名,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甘肃省青年科技优秀人才1人。先后10多人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和国家级及省级力学、电工电子、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测量等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和全国水利学科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二等奖等。多名教授在全国水利工程、农业工程、机械电子等专业学会、学术团体和教育部教指委分别兼任理事、委员等职,分别在省工程决策咨询中心兼任专家委员会、在省水利学会、农机学会任委员、常务理事等职。多名教师先后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泰国、以色列、澳大利亚及清华大学、中国农大等访问、研修、访问学者和学术交流。
办学条件
工学院实验室面积4900多㎡, 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200多台(套),仪器设备总价值2000多万元。学院有农业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三个分中心,机电工程实验教学分中心所属5个实验室(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农机与汽车、CAD、力学校企共建实验室)、水利与土木实验教学分中心所属7个实验室(建筑材料、土力学、土工、测绘、水工、工程结构、节水灌溉实验室)及机械工程训练分中心,校外建有多个实践教学与研究基地(刘家峡水利水电工程、兰州吉利汽车 、乌金峡水电工地 、天水星火机床 、兰州机床厂 、引大入秦工程、景电工程 、九甸峡水电工程 、张掖灌溉试验站、秦王川灌区教学实习基地和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研究院水利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甘肃大禹节水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结合基地、酒泉奥凯种子加工机械公司产学研结合基地等;设有大禹节水奖学金。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有广泛联系与合作,参与《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教学改革
工学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厅级奖多项,2门课程获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及重点课程30余门。主编教材6部,副主编及参编教材40余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0余篇。在教学质量工程、“大禹班”、“奥凯班”办学模式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参与全国教指委及行业教育协会专业规范建设,探索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 工学院在54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严谨制学、求实创新的办学传统,培养了机电、水利土木类本科生6000余人,研究生200多人,水利水电、汽车运用工程继续教育本科生3000余人,每年考取国内知名高校和我院研究生近百人,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机电、水利工程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不少毕业生成为行业知名专家、领导干部、企业家及业务骨干。
科学研究
工学院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专题2项、教育部世行贷款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省部级支撑计划、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7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0余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培养能力
工学院年招生培养本科生工学院年招生培养本科生近700人,硕士研究生60名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