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发展历史及现状
植物保护学科始建于1959年并于同年开始招收植物保护本科专业,1980年成立植物保护系,199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12月植物保护系并入草业学院,在学院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重组的过程中,将原草原保护教研室并入植物保护学科,使植物保护学科的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研究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宽,学科优势更加明显和突出,学术地位得到较大提高。学科点现有刘长仲、贺春贵、王生荣、陈秀蓉、徐秉良、沈慧敏6名博士生导师。
植物保护学科是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现设植物病理系、昆虫学系和农药学系。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作物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作物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植物保护领域)授权点。基本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规格办学格局。截至2005年,学科点共授予硕士学位45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75人。
二、学术队伍
该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3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人,高级实验师1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3人,硕士9人。有硕士生导师17人,博士生导师6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甘肃省“333”和“555“创新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7人。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三、研究方向
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技术与作物抗病虫育种、植物病原与病害综合治理、农业昆虫与害虫综合治理、农药及农药毒理。
四、教学与科学研究
长期以来,该学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针对青藏高原及中西部干旱地区的病虫害持续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深入开展研究,在草地病虫鼠害防治的生态学基础及预测预报技术、农业害螨分类及抗性机理、植物病原真菌分类及病原区系、特色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或领先水平,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十五”期间,该学科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对科技和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厅级奖2项;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主编、副主编教材、专著10余部,参编10余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目前主持学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攻关、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