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为中文系语言教研室。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学术传统悠久,学术积淀深厚,张舜徽、杨伯峻、黄伯荣、祝敏彻、赵浚、徐青等学者长期在本学科点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力、周祖谟、彭铎、王士元等国内外著名语言学家曾在中文系从事讲学和科研活动,为本学科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任所长为敏春芳教授。
研究所现有教学科研人员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博士1人,硕士6人。近五年来,出版学术专著有《老乞大朴通事语言研究》、《老乞大索引》、《朴通事索引》、《兰州方言志》、《兰州方言词典》、《帝王世纪译注》、《帝王经界纪校译》、《说文解字与古代文化》、《乌孜别克族社会经济文化研究》、《汉字学论略》、《兰州话音档》等,在《中国语文》、《国外语言学》、美国《中国语言学报》、《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语言文字应用》、《兰州大学学报》、《宁夏大学学报》、《修辞学习》等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承担各级课题12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3项,省级课题4项,横向课题4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学校教学奖励6项。
研究所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基础课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另外还讲授 “现代汉语修辞学”、“语音学基础”、“汉语语音发展史”、“方言学与方言调查”、“汉语词汇学”、“小学与古文字学”、“诗词格律”、“普通话语音教程”等专业课。
研究所招收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有语音词汇、文字训诂。硕士生导师为张文轩教授、赵小刚教授。1981年获得国家首批汉语史和现代汉语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前后共培养近200名硕士毕业生,向全国各大高校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并有30余人考入外省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随着学科不断建设,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1)音韵与西北方言研究。张文轩教授在音韵学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其《论初期“叶韵”》、《初唐“叶韵”与当时实际韵部》、《颜师古的“合韵”和他的古音学》、《叶韵和读破的关系》、《试析陆德明的叶韵》、《论神珙的元音描写》、《双音并列结构的字序规则》等论文的发表,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方言研究着重甘肃方言,尤其是兰州方言的调查与研究,形成了本所的特色学科,出版专著《兰州方言志》、《兰州方言词典》,是研究兰州方言的集大成之作。发表了《舌尖后音在兰州方言中的分化》、《兰州方言中的熟语》、《临夏方言的叠音名词与叠音形容词》、《武威方言及其“秃嘴子话”的语音特点》、《三声调方言定西话的语音特点》等论文。张文轩教授还主持完成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甘肃三声调、二声调方言调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邓文靖讲师申请了教育部项目“西北地区三声调方言单字调格局和连调模式研究”,这一特色研究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传承,具有强盛的发展势头。
(2)文字训诂研究。赵小刚教授在文字训诂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出版专著《说文解字与古代文化》、《汉字学论略》,发表了《从“狃”义注疏论对直训单训的理解》、《假借、形声、转注新探》、《<庄子>第一、二人称代词比较研究》、《汉语造词和汉字构形的相似性》、《异形词探源》、《论通假本质》、《孔疏释词论略》、《“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别解》、《诗经“来牟”解》、《训诂锥指》等多篇论文。
(3)语言接触研究。接触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既用来研究语言亲属关系,也用来探讨民族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是研究语言演变的重要途径,也是研究人类文化演变过程的一种方法。赵小刚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语言接触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先秦汉语跟非汉语接触研究”,发表相关论文《从<说文解字>看古羌族对华夏农业的贡献》、《纳西族与汉族箭事象比较》、《羌汉语言接触形成的一组同源汉字》、《朝那:保留在汉语中的一个古羌语词语》等,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
(4)语言应用研究。自2005年兰州大学成立普通话培训测试站以来,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一直承担着全校师生的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我所已将普通话培训和汉字规范化教学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教师积极为本科生开设语言文字方面的讲座式选修课“语文天地”、“普通话语音教程”、“汉语言文字学专题”,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普及汉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增强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师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同时,本所教师也注重语言应用的研究工作。赵小刚教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青宁三省区农村汉语言文字应用问题调查研究”,撰写系列论文,并完成了30万字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