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政法学院的计算机教学起步于1990年初,1994年在原基础课部设立计算机教研室,2001年在原基础课部计算机教研室和数理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计算机科学学院。现学院下设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室、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室、数理研究室、电子技术研究室、计算机实验中心、计算机与犯罪研究中心,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本科专业,一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2002年被评为学校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好、学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其中有首批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获“甘肃省园丁奖”1人,入选甘肃省“555” 第二层次人才2人,入选甘肃政法学院学科带头人2人,学术骨干2人,入选甘肃政法学院优秀中青年教师1人。学院现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具有硕士学位3人,目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4人,全日制本科生325人。
在加强计算机学科建设的同时,学院十分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近三年来,全院承担各种科研课题10项,其中省级课题5项,校级课题项目5项,主持的各种项目获省级一、二、三等奖近10次;在国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及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EI收录2篇,其中,国家一级权威期刊8篇、核心期刊20篇;出版教材9部。
学院目前教学、科研设施齐全,在充分共享甘肃政法学院的网络系统、图书资料以及其它各种教学资源外,还拥有较先进的教学、实验环境,学院实验中心下设网络实验室、组成原理实验室、电子电工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维护实验室和2个微机室,实验室面积约612平方米,实验教学固定设备总金额1,994,174.00元,为我院的教学、科研创造了较好的硬件支撑条件。学院还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建立了新书、样书架,使广大教师能及时看到国内最新的计算机类图书。
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立足甘肃,面向西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专门人才。
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是:在与学校定位的总体思想保持一致的基础上,遵循社会适应性和持续发展性的办学原则,以专业质量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为发展主线,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性专业人才。
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秉承和发扬学校“崇德明法、弘毅致公”办学精神,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对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人才的需要,着眼于国内先进水平,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性专业人才。 “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学院的具体定位为:
目标定位:在学校领导提出的“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和“为国民经济、地方法治建设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以我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科研及师资力量为主,依托学校管理及其他学科教学、科研及师资力量的优势,本着以育人为本,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的目标定位,通过先进的教育模式、网络化的教学管理、融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双语化(汉语、英语)的教学语言,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领域和信息产业方面的高级复合型、应用性人才,逐步把学院建设成为在西部具有一定影响的计算机科学学院。并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将大学生培养为合格的普通劳动者。
类型定位:目前定位为教学型,用十五至二十年时间逐步转为教学研究型,即以教学为主线,提高教学质量;以科研促教学,带动学科进步;以产、学、研一体化促进学院全面快速稳定发展。
层次定位:根据学院目前的办学条件,将层次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争取研究生教育,从社会对计算机及信息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出发,多层次办学和培养人才。
学科专业定位:充分利用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的特长,依托学校管理及其他学科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兴学科。学院积极探索跨学科设置交叉学科专业,打造社会急需的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相融合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建构以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为主干,管理等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综合交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人才培养定位:突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注重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 为培养方针,把学生培养成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信息时代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相融合与渗透领域发展服务。
师资队伍定位:稳步增加师资数量,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学位比例、高职称比例和外部引进比例,形成一支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相对稳定、能满足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高素质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