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界以及该学科研究人员在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领域的深入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以下重大问题。
一、现代性问题研究
现代性问题毫无疑问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一。在当代哲学界,西方许多著名思想家们关于启蒙理性、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现代国家等问题的思考,实际上也都可以概括为现代性批判。相比之下,人们迄今为止对马克思学说与现代性问题的关系阐发得不够充分。事实上,现代性问题的兴起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机制的研究、对现代工业制度的考察,以及关于资本主义时代人的命运的理解都是对现代性问题的一种思考。因此,探寻马克思学说与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特别是考察马克思对于现代性问题的价值判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生长点。该学科研究人员所承担的院重大课题《科学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就集中探讨了与此相关的革命问题、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以及政治文明等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问题研究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备受关注。许多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的建构主要表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这也是新世纪中国哲学学术流派本土建构的一项重要使命。正如有的学者所评论的: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正越来越成为哲学界的一个共同诉求,这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内部的“问题意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理论诉求,同时还是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必由之路。可以相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将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或当代中国哲学的一种现实形态而存在,它将成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成为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新贡献。该学科研究人员所承担的院重大课题《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发展道路》,一直致力于上述重大问题的探讨。
三、经济人假设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建设,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学说体系大量引入。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作为其进行理论分析和学说建构的逻辑起点和前提条件,不仅在西方经济学内部各流派之间不断地存在争鸣和批判,而且从西方经济学引入我国之时起,在我国学术界也从未间断对其的研究、讨论和争鸣。一种观点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虽然是片面的,却是合理的,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抽象。另一种观点认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把“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看成是不可更改的、永恒的,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把资产阶级的特殊人性看成是一般人性,是非科学的;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不应作为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和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出发点。有学者认为,应该批判和超越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前提假设,并提出了“利己与利他经济人假设”。该假设的方法论是整体主义、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包含三个基本命题:其一,经济活动中的人有利己和利他两种倾向或性质;其二,经济活动中的人具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状态;其三,良好的制度会使经济活动中的人在增进集体利益或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合理的个人利益最大化。
四、劳动价值论问题研究
在马克思创建劳动价值论一个多世纪后的当今时代,劳动手段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已经超越了马克思时代的机械化,资本、技术、信息、管理和知识等生产要素相对于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更加凸显,满足人类需求的服务提供和精神文化生产已经改变了物质生产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也与马克思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相区别。时代的发展召唤劳动价值理论的拓展。我国学术界对需要拓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达成共识,不过对于如何拓展劳动价值论却分歧渐远。有学者提出和阐述了“新四说”:各种生产性活劳动创造商品价值———活劳动价值说;全生产要素或经济要素创造社会财富或商品使用价值———全要素财富说;多种产权关系决定按资和按劳等多种分配方式———多产权分配说;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形式是要素所有者创造价值和财富并据此参与分配,而实质是按生产要素产权分配———按要素贡献的分配形式与实质说。在“新四说”的基础上,较完整地阐述了“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五、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研究
经济公平与效率既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也是经济学研究和论争的永恒性主题。我国学术界对经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争鸣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方面缘于具有客观性的经济公平同时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以及经济效率也具有多样性、具体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缘于我国经济实践和政策的演变。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为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导致吃“大锅饭”的低效率局面,优先强调了“效率”。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在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过度拉大,分配不公加剧进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于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及时地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公平”。党的“十七大”更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有学者认为,公平与效率具有替代关系,公平必然带来低效率,高效率必然导致不公平,公平与效率不可同时兼得。也有学者认为,公平与效率具有并重关系。还有学者则提出了“公平与效率交互同向论”,认为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具有正反同向变动的交促互补关系,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越是公平,效率就越高;相反,越不公平,效率就越低。
六、公有制经济定位问题研究
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公有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始终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中心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为增进公有制经济的效益,强化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增进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力,夯实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学术界针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应该占有的比重、公有制经济布局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和争鸣。有学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体制的重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塑造独立经济利益的公有制经济微观主体,在理论上必须突破现代西方经济学把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在弥补“市场缺陷”的认识局限。为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利用股份制应具备四个内在基本制度要素。
七、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恩格斯曾经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在当代中国,劳动关系同样是整个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关系,深刻影响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成与演变。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决定着社会各种关系的稳定与和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在新型劳动关系体制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状况却趋向恶化,劳动关系日趋紧张。因此,如何切实保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该学科所承担的国情调研课题《关于我国企业职工权益保护状况的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各类企业职工权益保护的状况,探析企业职工权益侵害的原因,寻求职工权益保护的渠道,提出企业职工权益保护的机制和策略,以便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八、全球化问题研究
全球化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关于全球化的涵义、成因与特点、全球化的正负效应和利弊关系、反全球化运动的进步性以及全球化的未来命运,学者们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该学科研究人员从马克思恩格斯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中,比较深入、系统地挖掘整理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全球化的起源、特征、动力和历史走向、西方全球化的功过,以及全球化历史进程的客观规律等重要问题的思想观点,最终形成了专著《马克思恩格斯全球化思想研究》。该专著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唯物辩证方法,对西方全球化理论的若干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澄清,并用大量新的翔实材料,驳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西方全球化进程“一路凯歌”背景下盛行的关于社会主义失败、破产的种种论调。
九、“民主社会主义”问题研究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针对各种西方色彩浓厚的理论观点和思潮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重新萌动,肩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神圣职责的研究人员,对国内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保持了必要的警惕,通过参与学术研讨会或撰写理论文章,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理论进行了学理的分析和批判。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召开的三场“民主社会主义评析”学术报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专门举办的“国家兴衰与马克思主义”大型学术研讨会及其与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摄制的8期大型演播室谈话类节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纵横谈》,该学科研究人员都积极参与其中,有力地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十、列宁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如何正确评价十月革命和斯大林,如何科学看待“非斯大林化”与苏联解体的关系,以及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等科学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问题,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该学科研究人员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及当代启示》、院重点课题《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分院重点课题《列宁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思想》等研究,就集中探讨该领域的焦点问题。该学科研究人员的专著《理想与现实———列宁的两制关系思想及当代启示》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列宁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思想与实践,为全面理解而不是以实用主义的方式解读列宁的思想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探索。(执笔: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