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学校创建于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1979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合肥工业大学”校名;1995年,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为学校建校50周年题词。60多年来,学校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已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恪守“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光荣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
学校占地面积199.399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31.4万册,电子图书75.2万种、135.1万册,中外文现刊2794种,中外文电子期刊约3.4万种。学校设有19个学院、联合共建的国家级科研基地4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1个、40多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1个国家甲级综合建筑设计研究院、59个教学实验室、24个校内实践创新基地、206个校外实习基地;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9295台(套),总价值5.33亿元,实验室基础设施及生活、体育、文化设施配套齐全。
学校现有教职工3602人,专任教师1825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45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1520人,占83.3%。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基础课程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4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优秀教师4人、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7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6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4人、青年教师基金4人,在职人员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1人。同时,外聘担任学校教授的两院院士和知名学者120余人。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艺术硕士(MFA)、翻译硕士、资产评估硕士、会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9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5个;设有7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67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9600余人。“十五”以来,新增了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备案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业培训中心、机械工程实验室、新能源利用与电气控制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99项;建筑学、土木工程和英语专业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4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获国家级精品教材5门,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奖6项, 57部教材遴选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65部教材遴选为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11项,省部级教改项目27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1项;学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61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现启动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本科专业以及机械工程(工学博士、工程硕士)、控制工程(工程硕士)、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的试点工作,学校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并建设的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专业获国家级本科教学工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校还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近几年来,学校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6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25万多人,逐步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始终坚持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注重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突出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为主线,进一步明确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举、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倡导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推动了科研特色和定位的形成。近年来,通过连续开展“科技发展年”、“科技创新年”、“科技质量年”、“科技拓展年”活动,不断提升学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学校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几十项成果填补了国家空白。“十一五”期间,我校科研经费以每年40%的幅度递增,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量以每年60%的幅度递增,获批国家科技奖5项,省部级一等奖15项。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学校科研到账总经费达到3.65亿元,首次主持的2项973项目获准立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0项,总经费6300万元,充分显示了学校科学研究应有的潜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学校国际交流领域进一步拓展,形式和层次更加丰富,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汉诺威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30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充分利用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国际化师资力量和管理干部的培养力度,与国(境)外高等院校开展了“中美人才培养计划”、“赴德硕士生培养计划”多种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和海外研习及赴台交流学习等各类项目。来华留学生教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学校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和自主招生资格,现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就读。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合肥工业大学全体师生员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凝炼办学特色,加强内涵建设,深化管理改革,培育校园文化,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争先进位快发展,努力把合肥工业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铸造合肥工业大学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