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生化是1992年11月由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的省级重点学科。植物生理生化学科创始人为我国著名营养学家罗登义教授,创建之初依托于原来的贵州农学院。1997年四院校合并组建新的贵州大学后,根据贵州大学新的建制和学科群重组的需要,植物生理生化学科师资力量的分布发生了较大调整变化,目前由贵州大学生物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食品科学系;农学院农学系、园艺系、植保系、林学院林学系以及化学与生化学院的生化营养研究所等单位及其师资对这一省级重点学科进行支撑。该学科现有以下6个研究方向:(1)植物生理学、(2)植物组织培养学、(3)植物分子生物学、(4)生物活性成分及分离技术、(5)食品生化及检测技术、(6)基因工程与酶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的理论和应用技术、植物细胞工程与组织培养的理论和技术、植物产品采后生理与贮藏利用技术、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理论与技术、天然植物成分的生物合成与分离提取技术、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理论与技术、食品生化及检测技术、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贵州优势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本学科具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4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9人,实验师2人,助教3人,其他11人。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人,副博士生导师1人(四川农业大学聘请),硕士生导师1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4人,占教师总数的53.3%.在读博士5人,在读硕士8人。目前45岁以下的教师22人,占总数的76.7%.45岁以下的教师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54.55%.在8名教授中,有1名省管专家,2名获国家及省政府特殊津贴,5名在国家级和省级有关专业学术机构兼任理事或副理事长等职务。本学科聘请了以下四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
邓秀新:博士、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细胞工程学教授;
张勇民:博士、博士生导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药物化学教授;
楼凤昌: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教授;
梁光义:博士生导师,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药物化学教授;
植物生理生化学科高度重视本科教育,1992年以来,先后共承担贵州大学生物与环境科学学院、农学院、林学院的农业资源与环境、草业科学、烟草、农学、果树、蔬菜、园艺、园林、茶学、林学、植保、经济林等12个本科专业和其他6个专科专业276个教学班开设《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课程,共计完成18588学时。此外,还为农学专业烟草方向学生开设《烟草香气学》课程,涉及9个班次,290余人,共270学时。
本学科是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后贵州省第一批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具有23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和教学历史。1986年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1997年以前,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专业为生物学科的植物生理生化专业,方向为植物生理、生物化学。1997年以后,由于研究生学科专业的调整,植物生理生化专业分别属于植物学专业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目前贵州大学植物生理生化学科有植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两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点,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
植物生理生化学科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坚持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坚持科技创新,紧紧围绕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与调控及其高产技术、特色植物资源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杜仲胶生物合成机理、特色果树(刺梨、银杏、板栗等)生理(光合生理、营养生理、水分生理、发育生理)、食品生化与检测技术、植物天然成份化学及其分离提取、贵州优势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与高产理论与技术、作物生长发育的化学调控理论与技术、山葵、油菜和花卉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杜仲胶生物合成的基因控制理论、特色果树的栽培生理基础与高产技术、银杏第四代GBE及高纯度萜内酯生产技术、白果内酯结构化学修饰及银杏酸组分分离、纯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理论与技术突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全国领先水平。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植物生理生化理论,积极推动了我国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1992年以来,植物生理生化学科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7余项,总计金额535.48万元,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1项,横向科研项目6项,在完成的科技项目中,获奖成果11项。植物生理生化学科在取得的9项成果中,已有4项在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加完成的“毕节地区100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贵州省199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这一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植物生理生化重点学科主要完成了农作物高产生理基础研究工作,并应用了“作物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项目成果,为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该项目在实施期间累计增产粮食2亿公斤以上。
在刺梨的科学研究中,本学科成员选育出的4个刺梨优良品种,已在我国10个省市引种进行示范推广栽培,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研究总结的贵州省刺梨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被贵州省食品行业主管部门和刺梨加工企业采用,对我省的食品工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建立我国刺梨的栽培理论与技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配合贵州板栗生产的发展中,本学科成员在我省板栗产区大力开展板栗科研成果技术的推广,1997年以来,累计增加板栗产量563.90万kg,累计增加产值3383.4万元。
贵州优势银杏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已建立了银杏黄酮、萜内脂及聚异戊烯醇HPLC方法检测体系,填补了省内外GBE产品质量标准检测空白,该项研究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完成了全省不同地区400余份银杏叶黄酮甙及萜内酯七种组分含量测定及相关基础研究;研究出的溶剂萃取(加特效保护剂)树脂吸附的纯化生产工艺,生产出的GBE达到国际上第四代产品质量标准;建产了三柱法提取,纯化银杏萜内酯(GB.GC.GA.BB)生产新工艺,产品纯度>90%,得率0.4%左右,为欧州专利的3.4倍,国内的2倍;在国内首次完成实验室分离纯化银杏聚异戊烯醇制备工艺研究,产品纯度≥90%,得率为0.5%左右。
刺梨成分分析及抗癌防衰老动物实验研究成果,为贵州27个企业及省内外10余家企业提供了基础技术资料,共创社会效益约1亿元以上(其中4000万元左右在贵州),贵州魔芋资源调查及加工利用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以来,已发展魔芋种植基地4万余亩,建加工厂11个,加工食品500t以上,生产精粉约2000t,获得社会效益9000余万元,学科组获得技术转让、技术监制费20万元;茶叶及银杏叶综合利用研究成果已在陕西南郑、福建松溪及贵阳等地提供技术转让,建立了多条茶多酚工业化生产线,其中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一条国内同类产品规模最大的茶多酚工业化生产线(年产20t),产品获94年中国南京高新技术及产品博览会金奖;95年10月通过中国营养学会专家组评审鉴定;96年12月至97年10月为煤炭厅建成的年产2t银杏GBE工业化生产线调试成功,已进入正常生产,获技术转让费、服务费40万元,已通过省科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一致评价该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一项具有本省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