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于2000年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正式成立,并于同年开始招收第一届专科生,经过几年的努力,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得到了安徽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批准同意于2002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08人,是一个新办学院,学科、专业、课程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但总结我院的发展现状,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师资队伍力量较强,结构较为合理。不管是从职称、学历还是从年龄来看,结构都是较为合理的,形成了一支良好的学术梯队。这其中还有1人被评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被评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被评为院学科带头人。
第二、教科研及成果较为突出。目前,我院已承担了国家社科重点课题1项,省、厅级教、科研项目约40余项,同时还承担了1项省重点课程建设。已结题了1项省级教研课题,经评定已达到省级先进水平。本院在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带动下,以上述项目为依托,进行了大量的教、科研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三年体育学院连年超额完成教、科研工作量,已发表学术专著及论文200多篇,其中国家重点级30余篇,在省内同类院、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三、严格的管理。可以说,我院发展到目前这种状况,以上成果的取得都是平时严格管理的结果。不管是教学还是教、科研上都是严格的要求。首先,院领导带头从自己做起,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良好的科研风气,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9年省体卫评估我院获"优秀学校"称号;1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和省模范教师;1人两次获得院科研成果一等奖;1人获院双语教学一等奖;两人获院优秀教学成果奖;两次获院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以及获"三育人"先进集体。体育学院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按高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体育学院将会取得更好成绩。
第四、教学设备。体育学院现有3块田径场,2个室内体操房,20块篮球场,12块排球场,40多副乒乓球台,1块500平方米的单双杠活动区。另外新购6套多功能健身联合器械。其他教学设备基本上也能够满足专业课和公体课教学的需要。另外,新校区8000平米的体育馆已投入使用。伴随着我院学生数不断增加及新专业的不断上马,学院将会进一步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从而满足教学与训练的需要。
第五、实验室建设。根据教学、科研等相关工作的需要,我院在充分考虑到目前体育学发展的实际要求,已争取到200百万元建设经费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其中包括人体解剖、人体生理和运动生理、体育保健与康复和运动生物化学、生物力学等4个实验研究,为开展正常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六、教学大纲(按学科→术科排列)。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艺术体操、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统计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概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健美操、体育游戏、游泳、乒乓球、体育舞蹈、运动训练学、体育史、健康教育学。
第七、体育训练、竞赛。我院历来注重课余训练和竞赛工作,建立了行之有效地训练和竞赛机制,分别制定了多年、一年及大赛训练制度和计划,确保了各项课余体育训练竞赛工作的正常进行。以各项训练工作为基础,我院积极组织参加省内乃至国内各项竞赛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分别在第八、第九、第十届安徽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团体第八、第八及第十二名,多次在江南片大学生田径、篮球等各项比赛中获得不错战绩,并先后有两位同学被选拔参加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为我院赢得了荣誉。每年一度的校学生田径运动会和每两年一度的教工运动会,既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了快乐体育活动的平台,又激发了他们的体育兴趣,增强了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使全院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为我院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
第八、本院取得的荣誉和改革建设成就以及与外界交流的状况。体育学院广大教职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努力从事教科研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已有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级教研课题10项、教育厅项目20项、院级项目21项;已出版专著和国家级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国家重点级30多篇、国家级40多篇、省级近200篇。有2人被评为安徽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先后被安徽省教育厅授予“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优秀学校”、“全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单位”,被安庆师范学院评为“三育人”先进集体。体育学院非常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现已与省内40多所高校的体育院系及体育部建立了交流关系,并聘请了一批著名学者任教和短期讲学。在省内各项体育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第九、3-5年规划。体育学院本着做大、做强、上规模、上层次的原则, 争取利用今后3-5年时间申报2-3门本科新专业,建成1门省级重点专业、1门省级重点课程和2门院级优秀课程,申报10项国家社科和省级教研项目,并在3-5年内评聘教授4-5人,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