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是本校的重点学科,包括分子植物病理学、采后病理学、植病生防、园艺病理、土传病害和植物病原细菌等方向。1993年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现有硕士生导师9名。12年来共招收硕士研究生25名,现在读硕士生18名。设有真菌学、分子植物病理学、植物免疫学、专业研究进展等学位课程,此外还有植物线虫学、植物微生态学、植物采后病理学、杀菌剂防病原理及毒理学、植物检疫、植物病原细菌学等10多门选修课程
研究方向:
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寄主与病原物相互关系的分子机制、植物病害的分子诊断、植物病原的基因组学和分子系统学、植物抗病基因和病原菌致病基因的克隆、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改造和利用作物抗病性等。本研究方向的重点是对重要热带作物病原菌开展致病基因组学研究,通过分子标签法寻找致病相关突变体,并在此基础上克隆致病相关基因和无毒基因,进而研究病原菌致病的分子机制,为作物病害的防治策略的制定,抗病品种的选育以及持久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该研究方向导师有:郑服丛教授等。
采后病理学本学科是采后病原生物学、分子遗传学,采后病原生态学、微生态学和调控学等学科相互交叉而成的一门学科。本研究方向以普通植物病理学为基础,结合生物化学,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摸清造成果蔬采后腐烂的病原;掌握病菌、寄主和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研究能控制其病菌为害的一些方法、原理;探讨引起病菌潜伏浸染的机理,最终达到减少采后损失,延长贮藏期,提高采后产品质量的目的。该研究方向导师有:黄圣明教授、刘秀娟教授、谭志琼副教授。
植病生防。是植物病害防治学的前沿。本研究方向针对热区重要农作物的主要土传病害如疫病、镰刀菌枯萎病与根腐病,线虫病等,利用微生物间的相生相克原理开展防治、微生物生防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利用,抗生素产生菌的基因工程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重要抗病基因的分离等。该研究方向导师有张荣意副教授等
土传病害是农作物的重要病害,其危害严重,防治难度大。本研究方向针对热区作物的主要病害,开展病原学。生态学和防治学研究,为持久化控制重要作物的土传病害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方向导师有:曾会才副研究员、张荣意副教授等。
植物病原细菌学是植物病理学和细菌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鉴定、分子检测、细菌素的提取和应用、致病性的遗传变异、植物抗细菌病害的基因克隆等。该研究方向导师有:曾学才副研究员等。
园艺病理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以果树、蔬菜花卉病害为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包括园艺植物病害病原物的寄生性及致病机制,受病园艺植物的抗病性类型及抗病机制;园艺植物与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园艺植物病害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根据研究结果,阐明园艺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设计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方向重点开展有关园艺植物重大病害的病原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病原生态学和微生态学的相关研究,以及利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园艺植物重大病害相关的寄主抗病基因和病原物致病基因等有关研究。
科研方面4年来在重要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53篇,其中在国外发表13篇。撰写著作1部,教材2部。获得省部级奖励成果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专利1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38.8万元。本专业点拥有校级重点实验室,配备有植物病原分子生物学和传统生物学研究的成套设备,可供研究生科研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