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类别和批准时间
药理学教研室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78年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二、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心血管药理学主要研究内容:
(1)心血管系统药物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2)心血管系统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3)心血管系统药物对离子通道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二)分子药理学主要研究内容:
(1)通过构效关系研究,设计、合成高效、低毒性目标化合物进行新药开发;
(2)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及其机制,以及受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从分子水平探讨药物的作用原理。
(三)临床药理学主要研究内容:
(1)中、西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血药浓度监测;
(2)药物体内代谢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研究。
(四)手性药物合成:
主要从事于新的配体和新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和合成,发展新类型的不对称反应和合成方法;研究新的拆分方法以便经济地获得单一对映体的手性药物,研究非目标对映体向有效单一对映体的转化方法。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有发展前途的新手性化合物,研究其结构和构型与生物活性、药效、和毒性的相关性以及适宜于工业生产的新方法,以创制新的手性药物。
(五)高分子诊断和治疗药物的研究:
主要从事流行病及肿瘤的高分子快速免疫试剂和用于治疗的高分子靶向给药载体的合成、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用新的化学反应制备载体并与免疫学药学方法相结合,为研制简便、快速和灵敏的快速诊断试剂盒和高效、低毒靶向给药的新剂型提供方法和依据。
三、主要科技成果
本学科人员自1978年以来,参加编译教材和参考书20部,其中主编或副主编6部,主审3部。科研成果获全国和军队科技大会奖各1项,省部(军队)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
四、师资力量及研究生导师情况
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高级实验师2人。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博士导师有:赵德化教授,1960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本科毕业。现任教研室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兼任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陕西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学会陕西分会副理事长,陕西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药学杂志》副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国外医学》药学分册编委。三十多年来致力于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局麻药中毒防治研究中,对其中毒机理和解救措施,提出了新的见解,发现一批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有效解毒药,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1988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心血管药理学研究方面,筛选了一批有抗心律失常和心肌保护作用的合成药和中草药有效成分。指导研究完成了二氢吡啶类构效关系的研究,并合成了具有开发前景的新化合物;指导研究生引进电生理和生化实验技术,建立了药物合成室、电药理和生化药理实验室,开展分子水平的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参加编译教材和参考书9部,主编或副主编5部。招收研究生14名,已毕业并获硕士学位者10人;自从1993年以来招收博士研究生5名,有3名已毕业并获博士学位。
张生勇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配位化学、不对称合成、不对称催化作用和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较渊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有较大贡献。现任陕西省化学会理事、陕西省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香料学会副理事长。近年来负责了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两项陕西省重点课题,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40多篇论文,出版了3部专著和3本教材。科研成果“合成手性双膦配体的新方法及其铑络合物催化剂在不对称氢化反应中的应用”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主编的《有机化学》教材获医药卫生类全国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培养了5名硕士生。
五、所属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情况
本学科已建立起电药理室、药物合成室、细胞培养室、分子药理室、机能实验室、药代动力学实验室及毒理实验室、不对称合成实验室、医用高分子实验室、医用生物自由基实验室、动物室和无菌操作室等;主要的仪器有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压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电子天平、电压钳和膜片钳、高效液相色谱仪、低温高速离心机、二氧化碳培养箱、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线分光光度计、四道生理记录仪和各型刺激器及电脑等研究设备;已具备从各种水平进行药物作用及其机制、体内代谢规律、以及新药评价研究的能力。
六、研究生培养情况
招收硕士研究生44名,已毕业并获硕士学位者31名;招收博士研究生12名,已毕业并获博士学位者7名;1995年度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