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类别和批准时间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是多种工程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本学科始建于1988年,以电子学、计算机学、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为主,1990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二、主要研究方向与内容
(一)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主要包括1.生理信号的检测与处理;2.智能化检测技术、原理、方法和新仪器的研究;3.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研究。
(二)军事医学信息工程:主要研究用新的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监测、获取、传输、处理特殊环境下的各种军事医学信息,并研制各类电子卫生设备。
(三)医学图象处理、模式识别与数据库技术:主要包括1.显微图象处理技术,图象边缘提取、噪声处理、背景的校正、图象的分割与变换、图形算术运算、二值化处理等;2.CT图象与MR等图象的后处理;3.图象数据库技术。
(四)物理因子的生物效应:主要包括1.血液流变学理论、方法、检测仪器;2.激光、电磁场的医学应用。
(五)航空医学工程:1.航空医学测量技术;2.航空医学心理测评技术;3.对航空医学测量的推广应用研究。
三、主要科技成果
本着“医工结合、为军服务”的宗旨,本专业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心血管系统信息检测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促进了我国心血管无创检测技术和仪器的发展。(1)研制成功自动检测心脏机械功能、电信息的系列仪器(心功能自动检测仪、多信息心电检测仪、左右心室功能同步检测仪、高频心电检测仪等),都取得了批号,在国内推广应用;(2)建立了自动识别多路医学信号的算法,设计了自动识别子程序库,研制了多种生理信号检测处理软件;(3)在国内首先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4)开展了医学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除了将其引入于心率变异的研究以外还进行了神经放电中的混沌现象的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研究过程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
2.在物理因子的生物效应方面:(1)首先研究出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卡森粘度的物理意义,已推广应用;提出了自由基影响血液流变特性的假说,研制了多功能离心机、红细胞聚集仪、血沉测量仪等检测仪器;(2)进行了弱激光刺激作用、激光治疗方法与仪器等方面研究,提出了环形CO2激光血管焊接方法(国内外都无文献报道)。在研究中获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主编出版专著《血液流变学基础与临床》1部,组织出版了《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申请专利3项,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3.对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的研究,1993年着手从动态和静态的成像算法、物理模型、电极及检测系统等方面研究成本较低的成像技术,在成功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的基础上,已完成硬软件的研究及在物理模型上的初步成像,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创立的广义逆重构算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基金资助。
4.在战时伤员与战斗力信息反馈系统的瓶颈—信息采集段,提出以研制电子伤票机为起点的军事医学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决策系统研究,研制成功的电子伤票机,是总后勤部“八五”重点课题,参加1992年北京国际军事装备展览,受到外国武官的好评和我军部队的欢迎,并被军事后勤陈列馆卫生展厅收为永久性陈列展品,1997年被列为全军卫生装备扩试项目;其“野战条件下伤员寻找系统的研制”被列为军队“九五”基金课题。
5.在航空医学工程方面,将现代工程理论引入航空医学研究,实现了我国航空医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重大突破,研制了我国第一台航空医学遥测设备,可在万米高空和300公里半径内测量心电、脑电等12种生理物理信号,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发明四等奖;提出并验证了人体脊椎对冲击性加速度的耐限标准,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成功研制了飞行员突然减压救生装置,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系统”和“新型脑电记录分析系统”被列为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系统199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新产品,1992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两维校正技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四、师资力量及研究生导师情况
本专业现有教授或相当于教授职称人员16名,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职称人员28名,讲师或相当于讲师人员36名,为全校研究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和医用电子学两门课程,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数值分析、非线性动力学基础、心血管动力学、数学信号处理、数字图象处理、现代集成电路原理与应用、信息与传输、现代医学成像、人工神经网络基础、有限元算法及程序设计等十门课程,并供全校研究生选修。
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董秀珍教授和俞梦孙教授;硕士生导师8名:杨国胜教授,钱宗才教授,屈景辉教授,杭洽时教授,杨继庆副教授,王健琪副教授,秦明新副教授,罗二平副教授。
董秀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致力于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处理方法、生理电阻抗成像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是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俞梦孙教授,空军第四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科的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是航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近年来,在航空医学信号的测量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了21项重大科技成果和军委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五、所属实验室及仪器设备情况
本学科设有血液流变学实验室,微机原理及接口实验室,医学图象实验室,微机应用实验、实习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实验室,生物电阻抗实验室,信息传输实验室,牙科材料实验室等多个设施齐全的实验室。配有速效液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气象色谱仪、万能材料实验台、图形工作站、小巨机、智能化多道生理记录分析仪、示波器、阻抗分析仪、空间定向障碍扫描仪、锥板粘度计、细胞电泳仪、半导体和二氧化碳激光器、弱光测试仪、载人离心机、低压舱、高温舱、彩超、奔腾计算机以及各种常用的电子测试仪器,为学员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六、培养研究生情况
1990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后,共招收硕士研究生24名,其中和空军第四研究所联合培养3名,12人已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