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学科系由原同济医科大学环境卫生学和劳动卫生学两个学科合并组建而成。原两个学科同时创建于1955年,在蔡宏道、刘毓谷、陈炎磐等老一辈专家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科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1981年两个学科同时获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由于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1978年在环境卫生学的基础上组建了环境医学,下设环境毒理等七个三级学科。1989年环境卫生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94年开始招收博士后。1997年原两学科顺利通过了“211工程”部省共建重点学科评审,1998年所在的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组建后,环境卫生学和劳动卫生学合并组建了本学科。本学科为1-4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环境卫生学》第四版和大型参考书《现代环境卫生学》的主编单位。该学科近5年获国家级纵向课题21项,经费600多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6项;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7部。
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带头人
环境化学毒物的毒理学:主要开展常用农药、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的基础毒理学研究。采用现代生物学方法和技术,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学术带头人:陈学敏、石年、杨克敌。
环境与职业流行病学:围绕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矽尘、镉、砷、氟等),运用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定量评价和监测所致危害的程度并提出预防对策。本方向有长期接尘研究现场和国际合作关系。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为研究石英与人类肺癌的关系,选定了十个接尘与肺癌关系研究队列数据库,其中三个是由我们建立的。学术带头人:杨磊、洪志勇、彭开良。
热与毒物耐受的分子机制:探讨热休克蛋白、金属硫蛋白等在热耐受与毒物耐受和易感性的作用机制,并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学术带头人:邬堂春、曹玉广、陈国元。
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与防治:对长江、汉江及武汉东湖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资料,运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饮用水污染对健康危害的机制研究。学术带头人:罗启芳、鲁文清、谷康定。
环境医学监测新技术:以生物发光分析和生物传感技术为手段,开展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危害的生物监测研究。建立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适合于现场使用的监测方法,研制以生物传感器为探测元件的监测仪器。学术带头人:周宜开、徐顺清、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