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物理是本一级学科内其它二级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其它二级学科广泛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主要业务范围: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燃烧学、气动热力学、多相流,能源的清洁高效转换及新能源等。
我校是国内较早从事本学科研究的单位之一。多年来,在以下一些方向取得了进展,并形成特色。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一)我校在火用分析与热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
我校是我国节能理论与技术早期的倡导者和推进者之一。早在1974年就把火用分析正式列入教材,1980年开始撰文提倡火用分析。1982年在国内首次把现代热经济学写入教材,1985年出版了节能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节能原理》,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又进一步致力于把现代节能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单耗分析理论,用于电厂节能降耗、热电联产、海水淡化、余热利用等各领域。
我校是国内热经济学的创始与倡导单位之一。多年来在热经济学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开创性成果,提出了矩阵模式热经济学、热经济学定价等新理论。
(二)我校在发电厂节能诊断与经济运行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九十年代以来,我校在能量系统的分析和优化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火电厂节能潜力诊断的理论及火电厂热力系统分析的新方法-热耗系数变换法。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火电机组性能在线监测与能损诊断系统。本系统已在达拉特旗发电厂、张家口发电厂等几十家电厂投入使用,对指导火电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降低发电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直接经济效益达两千多万元。
(三)我校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我校是怀来地热电站及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一号机组的主要设计单位,解决了大量涉及非水工质和地热电站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我校也是我国最早从事太阳能利用研究的单位之一,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太阳能集热器系统动态特性的理论计算方法,所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我校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目前正深入开展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分散式能源系统和燃料电池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四)传热强化与节能方向
1、先进能量系统中相变过程与多相流体的传热传质强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包括空冷凝结系统的数值模拟、热态风工程实验研究和换热强化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向我国的能源生产领域进行技术转化;对先进的自激振荡流热管的传热强化以及其中的不稳定相变机理进行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探讨这种高效的热控制方式在分布式能量系统中的应用。
2、分布式能量系统中的关键热质传递过程
围绕高温燃料电池电站的主流发展方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中流动和热质传递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将场协同传热强化理论面向多尺度和多物理量场的传递过程进行拓展,从传热传质、流动和电化学以及材料学相结合的角度,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实验研究,探讨提高电池性能、优化极化特性的途径。
3、基于强化传热场协同论的节能新理论
以场协同理论为指导,进行纵向涡强化传热技术的开发,分别研究内流和外流的纵向涡作用原理和实现方式,并结合我国电力工业的实际需求,重点开展大型发电机组适用的纵向涡强化传热技术和单元设备,积极开发适用于电力工业的新型高效节能单元设备,为促进我国电力工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同时,进一步发展场协同强化理论,将基于对流换热的场协同强化理论面向多相流动和相变传热传质过程以及多尺度传递过程作系统的拓展,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加强我校在节能理论和应用研究中的传统优势。
招生目录:
01能量系统单元传热的强化与控制
02先进能量系统与可再生能源
03节能理论和技术
04能量系统集成与评价
05热力系统、设备建模与仿真
06电站锅炉热力过程、污染控制及计算机应用
07板式换热器传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