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内容横跨文理两大领域,学术视角投向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主要探讨自然观、自然科学社会观、科学技术发展中产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规律,借鉴国外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诸流派的研究成果,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考察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对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对策。其研究工作与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以及经济学、社会学、
政治学、管理学等相互交叉,既注重基础理论又关注现实问题。
本专业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单位之一。197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内最早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之一。
本专业研究工作涵盖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生态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哲学等多个方向,属于国内同专业中研究方向最全面的单位。近3年来,受教育部委托,组织编写全国理工农医科硕士生《自然辩证法》公共课示范教材1部,正组织编写全国理工农医科博士生《自然辩证法》公共课参考教材1部。组织编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部。3部专著获国家图书奖。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本专业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能够独立做出创造性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具有研究和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国语。硕士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内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着重培养能适应多方面需要的复合型操作人才。掌握一门外国语。
本专业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86%,有国外留学经历者占57%。博士生导师有刘大椿教授,1944年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代表性著作:《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互补方法论》。主要研究方向:1)科学哲学;2)科技
政策与科技发展战略。欧阳志远教授,1947年生,哲学博士,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副理事长。代表性著作:《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最后的消费――文明的自毁与补救》、《"上帝"的陶杯――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主要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理论。招生方向:1)生态哲学;2)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王鸿生教授,1954年生,工学学士、哲学硕士、法学(政治学)博士,兼任北京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代表性著作:《世界科学技术史》、《中国历史中的技术与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1)科学技术史;2)科学技术与文化。
至2003年,已有91名硕士生,48名博士生在本专业获取学位,其中相当部分人成为各高校和研究单位的学术带头人。就近5年的情况看,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到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担任教学和研究工作,另有部分到国家机关从事管理工作以及到新闻出版单位工作。还有少数毕业生进入经济领域从事研究或经营工作。由于本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文理兼备,所以视野宽广、思维敏捷、适应性强,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迫切,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将十分看好。
本专业与俄罗斯、英国、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哲学界有较多学术联系。
本专业课程设置――硕士生课程: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专题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科学研究方法论、信息技术与社会、中国科技与文明研究、科学与宗教专题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专题研究、系统科学与复杂性专题研究、科技发展前沿问题、哲学原理专题研究、中国哲学专题研究、西方哲学问题研究、逻辑学专题研究等。另外,根据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需要,选修其他学科的相关课程。博士生课程:哲学前沿、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科学与逻辑方法论。指导教师还将根据博士生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题目,另外确定2-3门专业课。
考试
参考书目 1)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