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回顾:中国MBA备忘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专业学位 >> MBA >> 正文 《南风窗》回顾:中国MBA备忘

考研试卷库
《南风窗》回顾:中国MBA备忘

    认真追溯起来,中国第一批MBA诞生于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期间。

  当时出于两国经贸关系的需要,美国政府决定协助中国培养一批高级管理人才,在全国728个考生中招收了40个人。这些当时并不知道MBA为何物的人,在国家管理教育的基地之一——大连培训中心经过近半年的语言和管理知识强化培训,通过GMAT考试后,39人进入由美国人全程管理的MBA学业训练。

  1986年夏天,他们赶赴美国完成最后一学期的实习。39人的培训经费,几乎用掉国家经委全年出国费用的一半。其中,去美国实习的往返机票就是2万多元,而当时他们每月工资才55元。

  不过,尽管国家付出了高额成本,首批MBA中,有2/3的学员回到原单位后,所学知识几乎毫无用途,有下车间、有做翻译的。同时,因为是公费出国,原单位还不同意调离,户口、档案还有党、团关系都卡在单位。

  这种人才浪费的状况,在1987年12月2日《中国青年报》的《命运备忘录》一文中首次披露。

  报道发出第二天,原国家经委就打电话说想开一个座谈会,由原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主持,代总理李鹏也很关注。原国家教委、科委、人事部和经委下文,要求对这批人能用就用,不能用就允许他们流动。此后,报社收到许多电报要这批MBA,最终,有近1/3的人流向了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

  1991年,教育部批准清华、人大等9所高校开始正式招收MBA,招收了86人。到2005年,27个省市,87所院校可以招收MBA,32家可以招收EMBA。去年全国MBA招生将近2万人,就读EMBA的人数也达到4000人。

  然而,随着中国大陆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和中外合资企业对MBA需求增长,用人单位对于教育部统一安排国内高校培养的“体制内”MBA毕业生开始褒贬不一。

  美国大使馆委托盖洛普公司对跨国公司人力资源主管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教育体制的限制和学科设置的缺陷,以及缺乏合格的师资和优良的教学方法,中国国内的MBA和EMBA相对于社会需求来说,出现了结构性矛盾。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商学院采用联考的方式招生,主要以分数见高低。这些商学院属于名牌大学,采用国家统一的招生办法、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发国家承认的学位证书。

  联考招生给应试能力强的人提供了机会。就像考托福、GRE一样,工作经验不足而又有足够时间的年轻人往往擅长“题海战术”,而有工作经验和背景的人往往工作繁忙、复习不充分,导致成绩不高,失去了机会。

  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颜世富副教授曾对188名MBA在读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发现:如今MBA学员最急需的是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希望的教学方式是理论联系实际。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外合作办学的MBA项目兴起。

  截至1997年,由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MBA项目达到10个,2004年达到165个,与此同时,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法规也正一步步建立。2003年3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一年以后,该条例的实施办法也经教育部讨论通过。

  由于MBA不是“国产”,作为国外商学院进入中国的渠道,中外合作办学本身没有问题,但在实践中办学质量令人担忧。有些学校只是为了获取联办方的名头、为了拉生源而夸大办学质量。而培养MBA是一个长期效应,不仅指学生得到了高质量教学,还要看以后的发展,这需要长时间的考察,用时间来证明办学质量。

  事实上,中国的MBA市场还没有步入成熟期,只靠体制外的独立商学院不可能带来中国MBA市场的全面发展和繁荣,综合性大学商学院的潜力有待挖掘。而据了解,国外许多优秀的商学院都以综合大学为依托,因为学校活动不限于专门技能的培训,而且可以在理论创新方面走在前头。

  这一点,不论是北大、清华还是其他国内名校都是认同的,所需要的,也许仅仅是时间。

 

  • (来源:南风窗)
  •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