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界“黄埔军校”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1985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工商管理教育和研究的学院之一,也是一所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著名商学院。自成立以来,依托中山大学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学术底蕴,并得到香港何氏教育基金、霍英东基金、培华基金等海内外基金的大力支持,现已成为中国培养高素质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的重要基地。
学科建设
20多年来,经过全院师生的不懈努力,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下设六个系:工商管理系、市场学系、会计学系、旅游酒店管理系、财务与投资系、管理科学系。拥有企业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财务与投资、金融学、产业组织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八个博士专业;企业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财务与投资、金融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营销学、产业组织与管理九个学术型硕士专业以及MBA、EMBA、MPAcc(会计硕士)、MPM四个专业硕士学位项目;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七个本科专业。1993年,管理学院获得企业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是当时华南地区高校中唯一具有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8年,学院设立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首批获得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MBA项目在全国第二批MBA评估的28所院校中名列第一;2001年,企业管理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旅游管理和会计学在国内名列前茅。200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山大学成为国内首批开办EMBA学位项目的30所院校之一。2002年获“AACSB协会会员资格”。200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首批开办 MPAcc、MPM的院校 ;在2004中国MBA商学院排行榜中,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名列第五;2005年 工商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5年 《福布斯》中文版公布“在职MBA毕业生挣钱最多的商学院”我院名列第七;2005年 世界经理人周刊和华尔街电讯网站联合举办的2005年度世界经理人年会暨MBA排行 榜,我院名列“2005中国最具影响力MBA”、“2005中国500强CEO最欢迎的MBA”排行榜前五名;2005年 《经理人》“最受欢迎的EMBA项目”调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EMBA项目获得“最具成长潜力的EMBA项目”;“中大CEO论坛、海外商界领袖训练营”获“部分最具特色的EMBA课程”;2005年 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在校博士生有275人,全日制硕士生356人,EMBA学生320人,MBA学生987人,MPAcc和MPM学生200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生616人,本科生近2000人,高层次的学生比例占50%以上。
师资队伍
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吸引优秀人才,优化师资结构。学院现有专业教师100人,具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占70%,其中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21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44人。在学院的师资中有美国康奈尔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日本神户大学、日本筑波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的博士,有比利时鲁文大学、美国杜兰大学和法国里昂高等商学院等学校毕业的MBA。学院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境外讲学、研究、访问、进修的经历。1990年以来,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任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学院倡导教师深入企业管理实践。我院许多教师担任众多著名大中型企业、创业中的民营企业的独立董事和管理顾问,并承担了企业委任的一大批项目。
科学研究
学院始终把科研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广大教师参与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近5年来,学院教师就承担10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九五”国家级教材建设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等,获省、部委级一、二、三等奖励10多项,其中卢泰宏教授的“国家信息政策”获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一等奖。
1996年以来,学院教师在包括《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管理科学学报》、《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45部、教材50余部。学院设有企业管理研究所、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中国营销研究中心、现代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服务性企业管理研究中心、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新经济研究中心、电子商务与管理工程研究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 亚太案例开发与研究中心、行为金融与金融经济学研究所、金融投资研究中心 、现代流通管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德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等一批学术和教学研究机构。
学术交流
在何氏教育基金、霍英东基金、香港培华教育基金、岭南基金、笹川基金、香江基金等的资助下,学院每年都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赴欧洲、美国、日本以及台港澳地区进行交流、进修学习。学院还先后聘请了美国全美管理学会主席William Wolf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ichael Spence教授来院访问和讲学。
1995年以来,学院先后主办了“中日管理比较国际研讨会”、“中欧企业管理国际研讨会”,来自欧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台港澳地区以及国内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学院还承办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会”、“全国MBA教学工作会议”、“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年会”、“迎接新世纪中国会计问题国际研讨会”、“面向21世纪的企业与市场研讨会”、“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研讨会”、“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研讨会”、“企业家理论与企业成长国际研讨会”、“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学术研讨会”、“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审计”、“跨国公司在中国——竞争与合作国际研讨会”、“会计与公司治理国际论坛”等一系列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与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学院一直在探索开展国际及港澳台合作的道路,以推动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现已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美国西北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杜兰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海沃德分校、美国Pacific Lutheran大学、加拿大毅伟商学院、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加拿大皇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意大利博康尼管理大学、德国科隆大学、西班牙IE商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澳大利亚Western Australia大学、法国特鲁瓦高等商学院、菲律宾亚洲管理学院、新加坡管理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澳门大学、IBM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交换学生和教师互访等项目。
人才培养
管理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围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个核心,不断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如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举办“花旗论坛”,举行学术论文征文比赛,开展团队训练等。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工商管理人才,他们现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如广东省委常委、佛山市委书记黄龙云,国家审计署培训中心副主任章轲,广东省台办副主任张科,广东省云浮市市长郑利平,珠海市副市长周本辉,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广东香江集团董事长刘志强,中国十大女杰之一、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第八届全国妇联执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江集团董事总经理翟美卿,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常委、海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邵建明等。学院还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为企业培训高级管理人员,以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现在我院已成为全国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MBA以及其他在职研究生是学院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十分重视发展MBA和在职研究生教育,并在教学设施、师资配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院历来重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善衡讲座”、“管理论坛”、“中天证券讲坛”、“CEO论坛”、“MBA论坛”等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教学设施
学院拥有一座面积达6000㎡、功能设备较齐全的教学办公大楼(善衡堂),8000㎡的MBA教育大楼(善思堂)。学院图书分馆藏书资料丰富,图书、期刊等总藏量达7万多册;管理信息科学实验中心、电子商务实验室、证券模拟实验室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语音教学实验室可供近百人同时上课。此外,学院还拥有建筑面积6000㎡、设施齐全、可接待国内外宾客的酒店管理培训中心。
发展目标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秉承“追求高尚,超越平庸;追求真理,直面现实;追求财富,取之有道”的精神,努力奋斗,以培养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高尚的道德文化修为、卓越能力素质的管理者为目标,着力打造培养企业家的“黄埔军校”。
座右铭:
追求科学真理: 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广开进贤之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学术自由,尊重个性发展。
铭记责任良心: 院务公开是完善民主化管理的重要步骤,今后学院将通过正常途径定期把学院的思路和近期的重大决定通告全院,使学院行政事务纳入广大教职工的监督之下。一切工作都要有序地开展和进行,按规定办而不是依某个人的意志去做。全体师生员工都要遵守学校和学院制订的规章制度。本着对教工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处理一切事务。教好书、做好工、育好人。
永葆纯真希望: 学院乃至学校的事业是大家的,各方面的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各个部门甚至每一位成员的团结合作。团结互助和顾全大局是全体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人与人之间保持一份纯洁,满怀希望去做事,是我们事业成功之所在。
作育管理英才: 我们有信心把管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浓厚文化氛围、良好社会形象、宽广国际视野,工商管理学科整体研究与办学质量居国内前列,部分研究领域和办学项目全国第一并具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工商管理学院,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有助于职业经理和企业家脱颖而出应具备的素质教育,为广大教职工提供广阔的事业和生活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