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1999年理科卷第33题“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这恰恰是对20多年前发生的那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的重大意义的纪念。因为在这场讨论中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而1998年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20周年纪念,社会各界都对这一史实做了认真、充分的讨论,可以说,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事件是命题者命制试题的原因之一。
2006年毛概论述题中有关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我国从1953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006年恰是进入社会主义50年,因此,考此问题合情合理,完全符合大纲的精神。
大纲中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这样的评价目标通常会体现在邓小平理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形势与政策部分。这些背景知识或材料由于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便于考核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而也是命题的重点,如:1999年试题中,首先突出了十五大报告以及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反映了许多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如“三次历史性巨变”、“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20年农村改革的意义”、“一国两制”、“依法治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九八抗洪精神”、“东南亚金融危机”、“世界多极格局”等;其次是试卷中也反映了许多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大家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如“社会保障制度”、“国际象棋深蓝战胜卡氏”、“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某鞋厂的营销战略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
2001年试卷涉及了“冷战思维的实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十五届五中全会”、“《加强台湾安全法》”、“中美WTO协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论断”、“联合国千年会议”、“西部大开发”、“和平问题”等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强调的是,针对2000年度社会各界尤其是大学生们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命题组着意设计了有关情境,力求从深层次上发掘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理论性,使考生能够从一名“研究者”的角度研究这些问题而非仅仅地作为一名被动的“应试者”。例如,2000年是国有企业“三年改革”的最后一年,三年的国企改革,取得了巨大实践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经验,试卷选取国有企业中的冶金企业为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有关原理分析冶金行业模范邯钢的改革经验和推广邯钢经验的意义,这样既反映了国家大政方针,又立足于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考查。又如,“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是宣扬迷信者惯用的一句话,试卷选取这句话作为一种言论,要求考生评析其唯心主义实质,实际上就是针对“法轮功”等反科学言论的理论批判;再如,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试卷摒弃了要求阐述其意义等大众化题目,而是要求考生分析实施这一战略的依据,即首先它是党和国家“两个大局”既定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次,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应当说,这一命题思路是适合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层次和水平的。此外,还有中美WTO协议在辩证法上的启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初使用等题目,较好地将政治理论考试的导向性与理论性结合起来。
2006年考察的有关社会保障的问题,其重大意义、作用与历史影响,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2006年的试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央的重要会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如“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劳动价值论”、“政党先进性”等问题。二是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如: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