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国家为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而设置的考试。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等本科生能达到及格和及格以上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个高等院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为此,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统一制订《考试大纲》作为考研命题的基本依据。
1.命题专家必须严格按照《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对各个学科知识点的考查范围进行命题,试题的内容比例、题型比例应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强调试题的考查内容应“依据大纲且不能拘泥于大纲”。考查评价目标应注意多层次性,对比较、分析、评价等高层次能力有所侧重。
2.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应注重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反映国内外历史、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并引导学生关注、分析、理解、评价这些问题。
3.试题应科学规范。所谓科学规范主要是指:试题及答案无政治性失误、科学严谨,准确无误,符合教育测量学要求,并尽可能避免有学术上的争议。
4.试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难度控制。所考查的知识点应尽量广泛,分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保持年度间试卷难度稳定。
5.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的最有效的实现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考生将已有理论知识与试卷实际设计的情景相结合回答问题,真正考查考生较高层次的能力。
6.有确定的考核知识点,并能体现一定的能力考查目标。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之间知识点内在的联系,适当加强对综合的、跨学科的能力的考查。
2004年《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对考生的能力考查的目标具体规定了以下六个方面: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2)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别理论是非。
(4)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6)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理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述。 这些评价目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对考生知识性、理论素质、辨别与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理解、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能力的要求。
2004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命题的特点
北京领航政治主讲 张俊芳 雷雨 史春林
2004年政治理论考试试题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中的考试说明、考查的学科范围、评价目标、考查的知识范围的要求命题,题型比例和考查比例也与大纲要求基本一致。另外,从试卷的设计,试题的命制和参考答案的编写等情况看,也是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要求组织编制的。试题质量较高,科学严谨,难度合适,题目分布合理;试题联系实际较密切,注意基础知识,也注重对能力的考核。具体地讲,2004年试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切实反映了国内外重点、热点理论或实际问题,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密切联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反映当今时代人们所关注的某些问题,是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考试中必须坚持的方向性原则。2004年试卷首先突出了“党的十六大”、胡锦涛“七·一讲话”、“十六届三中全会”、“科学创新”“股份制”、“三农问题”、“抗击非典的斗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北京六方会谈”、“美国发动对伊战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等重要理论和实际的热点问题。
其次,试卷也关注了一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应当关注的、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尤其突出考查近年来理论上的新突破、新成果。如“生态问题”、“股份公司”、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实施”、“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世界新秩序”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整个卷面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在强调理论知识与现实事例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所选取的现实场景的范围,力求使这些场景更加生动、丰富。
需要强调的是,针对2003年度社会各界尤其是大学生们所重点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命题着重设计了有关情境,力求从更深层次上发掘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理论性,使考生能够以一名“研究者”的角度研究这些问题而非仅仅地作为一名被动的“应试者”。例如,2003年“三农”问题突出,试卷选取的材料反映的是我国2000年农业现状及2020年农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具体数字,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答题的关键是要透过表格中的具体数字看到我国当前“三农”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城镇化水平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要实现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题中第二个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主要是回答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这既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又是一个实践性佷强的问题。这样既反映了国家大政方针,又立足于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考查。
又如,辨析题第31题所选取的“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进行辨析”,要求考生运用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正确认识处理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辨析题第32题选取“根据材料辨析:有必要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让拥有强制力的政府来干预”,要求考生能正确认识政府干预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本题核心是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这个知识点。这既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以材料的方式命制辨析题,特别是今年考题第31题以漫画的方式命制辨析题在考研试卷中是不多见的,这说明考研出题越来越灵活,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基础,活学活用。
再如,单选题第2题用退耕还“荒”,单选题第3题用抗击“非典”斗争,多选题第16题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实施,多选题第17题用一幅广告幽默画的寓意等为题干进行命题,更加突出了理论知识与现实事例的结合。单选题第12题设置了一个计算题,由此检验考生对“劳动收入”这一概念的掌握程度。
此外,还有分析题第34题、第35题、第36题、第37题选做题Ⅰ等所选取材料的现实场景都非常生动、丰富、灵活,所设置的问题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都有一定的深度。如第34题“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①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②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问题既有理论深度,又生动、灵活、有趣。第35题题中第①问“根据材料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回答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股份制的原因。题中第②问“评析工人股东的两种看法”。材料中工人股东的两种看法实际上是对股份公司在资本主义的作用的两种不同观点,也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反映股份公司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这两个问题不是直接将问题讲明,而是变换了角度,有一定的灵活性。第37题选做题Ⅰ主要是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和“建立国际新秩序”这两个知识点,并结合材料具体分析海湾战争和美国发动对伊战争的具体原因。题中所选的两个材料,一个是老布什在1991年1月发动海湾战争时的电视讲话,一个是小布什2003年3月美国发动对伊战争时的电视讲话,对比性非常强。本题所涉及到的几个问题,也是目前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要求考生用所学知识和有关原理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较好地将政治理论考试的导向性与理论性结合起来。
三、试题在明确考查知识点的基础上,在形式上注重试题的灵活性,从而避免了简单考查记忆的单一格局,有利于能力与素质的考查。
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详列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的考查知识点,但并不是说,考试只是要求照本宣科地复述教材或辅导书上的有关文字,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更应注重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这里的能力和素质是多层次的而非仅仅指记忆能力。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对考生的评价目标具体规定了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的评价目标是与一定的教育认知层次相关联的,规定了考生学习政治理论课后应具备的从“再认或再现”到“综合认识与评价”的“能力考查层级”。如果说,考试大纲中“考查要点”规定的是考查内容的广度的话,那么“评价目标”规定的就是考试对于考查内容的深度要求。总之,评价目标的确立为考查不同考生由浅入深的不同认识阶段提供了可能。
政治理论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围,具有社会科学的共同特征,一般讲,这些社会科学知识外延内容较广,与人们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尤其是社会科学涉及到人类意识、人类行为的领域,无疑更使社会科学呈现缤纷复杂的局面,这对政治理论命题是一个挑战;但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看,社会科学需要我们运用辩证的、联系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问题,实际生活也恰恰存在着大量历史的、现实的论据,无疑这为政治理论的命题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004年政治理论试题注重知识点与生活材料的结合(前面已述及)。从2003年起,试卷变过去的单纯的论述题为分析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回答问题,避免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更加突出地反映出对考生能力素质的要求。
四、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突出考查各学科之间相互关联的内容,体现出综合性的特点。
政治理论各学科之间相互关联,不能截然割裂开来,政治理论课要求考生能综合掌握,融汇贯通。2004年试卷突出了对这方面问题的考查,如多选题第16题、第17题等都属综合性考题。特别是分析题第37题选做题Ⅱ,本题涉及三门学科,主要是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