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卫生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卫生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
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
试考生是否具有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预防医学类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
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卫生基础综合考试范围为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
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
技能,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应用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二)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40 分;
简答题——60 分;
问答题——50 分。
根据情况可适当调整比例。
Ⅳ.考查内容
流 行 病 学
(一)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特征。
2.流行病学的原理、应用和研究方法。
3.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疾病的分布
1.疾病频率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患病率、感染率、死亡率、病
死率、生存率。
2.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暴发、流行。
3.疾病的分布概念。
4.人群分布:疾病在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方面的差异和分布,以及影
响人群分布的因素和分析方法。
5.地区分布:疾病在国家间、国家内、城乡的分布,地方性疾病及判断地方
性疾病的依据。
6.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7.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
(三)描述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种类、特点、用途。
2.现况研究的概念、种类、特点、设计与实施要点、常见偏倚及其控制方法、
优缺点。
3.生态学研究的概念、种类、优缺点。
(四)队列研究
1.队列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特点、研究目的和类型。
2.研究设计与实施:研究因素、研究结局、研究人群、样本量,资料的收集
与随访、质量控制。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累积发病率、发病密度、SMR、SIR、SPMR概念及计
算方法、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RR、AR、AR%、PAR、PAR%)的概念、意义
及计算方法。
4.常见的偏倚及控制。
5.优点及局限性。
(五)病例对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特点、研究类型。
2.研究的实施步骤:研究对象的来源与选择、样本量、研究因素、资料的收
集、质量控制。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描述性统计、统计性推断(OR、OR95%可信限、病因
分值的概念、意义及应用)、分层分析、研究功效。
4.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5.优点与局限性。
(六)实验流行病学
1.实验流行病学定义、基本特点、主要类型及用途。
2.临床试验:概念、目的、分期、特点,设计和实施要点(研究人群、样本
量、设立严格的对照、随机分组、盲法的应用),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偏倚
及其控制。
3. 现场试验和社区实验:概念、目的、设计类型及设计实施中应注意的问
题,评价效果的指标。
4. 优缺点和注意的问题。
(七)筛检
1.筛检的概念、目的、应用、类型、实施原则及伦理学问题。
2.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指标、预测值,筛
检试验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
3.筛检效果的评价指标,筛检评价中存在的偏倚。
(八)病因与因果推断
1.病因的概念、病因的分类、病因模型、病因的作用方式。
2.病因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因果关联的推断步骤、因果推断的标准。
(九)预防策略和公共卫生监测
1.健康、影响因素及医学模式。
2.预防策略与措施,疾病三级预防,健康保护与健康促进,高危策略与全人
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