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文章索引

 您现在的位置: 考博信息网 >> 文章中心 >> 考研复习 >> 专业课 >> 正文:社会与人口学院导师介绍

学校 专业
科目

新闻资讯
普通文章 东华大学公示2013级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
普通文章 湖南大学空军国防生2013全国大学生校园
普通文章 李亚栋、南策文、雒建斌三位清华教授新
普通文章 2013年五四青年节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成
普通文章 西南政法大学2012考博报名/考试地点变更
普通文章 武汉科技大学2012博士研究生招生报名
普通文章 考博顺利通过考试须知
普通文章 【考博】博士生入学考试十大必杀技-考研
普通文章 考博成功的因素-考博信息网
普通文章 考博专业课复习应当如何进行-考博信息网
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系2012
普通文章 华南师大光学、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
普通文章 关于报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12年硕
普通文章 广西中医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工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信息公
普通文章 【广西工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桂林医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息
普通文章 广西艺术学院2012拟接收硕士研究生调剂
普通文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
普通文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2年考研调剂信
考研心路
普通文章 “最孝博士”——黄碧海,用爱唤醒母亲
普通文章 如此读研还有价值吗
普通文章 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
普通文章 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制几年?
普通文章 请问河海大学对“同等学力考生”报考博
普通文章 博士生招生常见问题解答——请问博士研
普通文章 请问河海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如何报名
普通文章 请问如何索取“河海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
普通文章 请简单介绍一下河海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
普通文章 2013201020112012年河海大学英语考博真

社会与人口学院导师介绍 http://www.kaoboinfo.com


友情提示:本站提供全国4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考研真题、考博真题、答案,部分学校更新至2012年,2013年;均提供收费下载。

        资源大小:0.1-10.0 MB

        资源类型:rar
        发布时间:2011-11-11 7:57:40
        资源评分:★★★
        资源简介:社会与人口学院导师介绍    
        下载流程: 考研真题 点击“考研试卷””下载; 考博真题 点击“考博试卷库” 下载
 
社会与人口学院导师介绍
  社会学 郑杭生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  简介:
  二、  
  教授、博士生导师。1936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曾留学英国,主要从事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研究。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学科规划和评审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
  
  获得的主要表彰奖励:
  《社会结构转型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获优秀教学成果奖校级一等、北京市一等、国家二等(2001);
  因洪大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指导教师奖(2001);
  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
  《中国特色社会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
  《中国特色社会学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2005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获北京市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1987年11月);
  1991年10月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证书;
  1992年 2月《社会学概论新编》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1992年10月《社会学概论新编》获国家教委“第二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4年11月《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5年6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民主集中制》获全国报纸理论宣传1994年度优秀文章一等奖;该文还同时获1994年度北京市属主要报刊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
  1995年7月《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995年10月《社会学概论新修》获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1996年8月《关于21世纪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几点展望》一文获“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学历史使命全国理论研讨会”一等奖(中国社会学会);
  1996年10月《人权史话》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6年12月《分清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一文获“全国第三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入选证书;
  1997年5月“社会学转型理论的教学与应用”获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7年5月《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国家与社会——从文化的角度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获“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学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社会学会);
  1998年12月10日《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获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98年12月1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9年9月《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0年11月《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0年12月《社会结构转型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获优秀教学成果奖校级一等、北京市一等、国家二等;
  《社会结构转型理论的课题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2001年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社会结构转型理论的课题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2001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2年12月与王万俊合著的《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二、教授课程:
  理论社会学前沿
  三、主要研究方向:
  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社区研究、分析哲学
  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主持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教材编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04年-2007年)
  主持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社会指标理论研究”
  主持“七、五”重点课题“社会学基本理论研究”
  主持“八、五”重点课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学研究”
  主持“八、五”增补重点课题“当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
  主持“九·五”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
  主持“九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立项选题《社会学概论新修》
  主持“九、五”重大课题“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社会结构的现状、变迁及发展趋势”
  主持“十·五”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2000)
  主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02)
  主持教育部高教司委托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社会学学科发展状况普查”(2002)
  15、2001年5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重点课题(01ASH002)“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
  主持“十五”国家级规划重点教材“社会学概论”(2002)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度重大项目批准号(02JAZD84003)“北方农村80年的社会变迁”
  五、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
  《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上):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中):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当代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下):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拓展——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7-走向更加有序的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矛盾及其治理》(主编、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主编、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主编、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主编、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论文:
  《坚持和发展共同理想的几个问题——从社会学视角看新型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2
  《当代中国理论社会学面临的创新任务——一种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视野》,《社会科学战线》2007.1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对理论创新的积极作用——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若干新趋势——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社会科学》2006.10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新特点及其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现代性过程中“个人”的创生与集体化 行走在自我创新前夜的“个人”》,《社会》2006.2
  《社会三大部门协调与和谐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1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关于加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社会互构的理路与东亚的共同繁荣》,《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
  《中国社会学:现状,前景,问题》,《光明日报》2003年5月6日
  《社会学学科制度建设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进展与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2第3期
  《警惕“类发展困境”的苗头—社会学视野下我国社会稳定面临的新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第3期
  《社会公平与社会分层》,《江苏社会科学》2001.3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学》,《社会学研究》2001.5
  《主观能动性. 主观偏见. “价值无涉”》,《中国社会科学》1989第3期
  《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社会学研究》1986第1期
  
  
  
  社会学 潘绥铭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简介:
  潘绥铭教授(1995年起),社会学学科的责任教授(2002年起),从1981年开始从事性研究,1985年开始讲授《性社会学》课程至今。在性研究、社会性别研究与预防艾滋病等领域中担任国家级、省部级的咨询专家与学术顾问。
  二、教授课程:
  性的历史、性社会学、社会性别的社会学、社会学方法论。
  三、主要研究方向:
  性社会学、性别社会学、社会学方法论
  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已经完成2项国家级、2项教育部的重点课题,2项超过100万元的国际合作课题;仍然进行中的有3项国际合作的长期课题。
  五、主要科研成果:
  专著12本;主编8本,翻译3本;国际发表的英文论文22篇;国内核心期刊文章12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2 篇。
  
  
  
  社会学 夏建中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简介:
  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1983年获法学学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89年在该校获法学硕士学位。先后在日本庆应大学、关西学院大学、筑波大学、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休斯敦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和欧盟委员会(比利时)等大学和机构进行学术研究、讲学、学术会议;为美国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和美中学术交流学者。1999年评为教授,2000年担任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北京市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工作专家顾问、北京市青年研究会理事、《国际社会学》杂志编委。
  二、教授课程:
  硕士生:社区研究;博士生:城市社会学,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三、主要研究方向:
  
  城市社会学、社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城市社会发展的诸种现象与问题,诸如城市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贫困、全球化与城市发展等;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社区建设等。
  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曾经主持的项目:
  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欧盟有关就业的社会政策”;
  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欧盟弱势群体和反贫困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权力结构研究”;
  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国城市社区业主委员会研究”;
  北京市民政局委托项目:“北京市城乡社会救助制度调查与评估”;
  民政部委托项目:“规范城市低保程序研究”。
  主持的在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
  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市建设和谐社区中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居委会之间关系的研究”。
  五、主要科研成果:
  《应用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家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中日比较研究》
  《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
  《社区工作》
  《社区概论》
  《中国の社会》
  “中日家庭伦理之比较研究”
  “新城市社会学理论”
  “中国人の金钱(收入)观念の变迁と收入·消费构造”
  “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历史与理论观点”
  “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
  “‘社区概念’与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
  “国外社会学界关于城市社区权力的研究”
  “现代中国の都市における?????–––––管理组织の历史,构造および机能”
  “城市社区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变革及其主要原因–––––建造新的城市社会管理和控制模式”
  “A Priority for an ASEM Social Policy Agenda”
  “欧盟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与启示”
  “北京城市新型社区自治组织研究–––––简析北京CY园业主委员会”
  “中国公民社会的先声–––––以业主委员会为例”
  “我国城市白领群体生活方式的社会学研究”
  “美国城市的社区组织”
  “白领群体生活方式的一项实证研究”
  “城市新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实证研究”
  “城市基层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一个街道社区的个案研究”
  “从制度设计上促进福利接受者再就业”
  
  
  社会学 刘少杰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少杰教授
  1953年1月7日生于安徽省含山县,1986年6月吉林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3年6月吉林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99年9月于吉林大学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起参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科研与教学工作,2 005年正式调入中国人民大学。
  二、研究领域:
  1、 当代中国社会的制度结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变迁
  2、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的新流派与新趋势
  3、 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三、主要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与方法研究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外社会学理论新趋势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政治意识形态安全和意识形态现代化的社会学分析
  教育部十五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社会学对西方社会学的引入与重建
  四、开设课程:
  硕士生和博士生
  1、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研究
  博士生指导课
  2、 社会学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研究
  五、主要著作:
  《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实践理解论引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
  《批判与重建——马尔库塞》,台湾唐山出版社,1994年
  《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国外社会学理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主要论文:
  1、《理性选择研究在经济社会学中的核心地位与方法错位》,《社会学研究》20036
  2、《社会学理论承诺与理论原则的矛盾》,《社会学研究》20022
  3、《中国社会调查的理论前提》,《社会学研究》20002
  4、《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社会学研究》19994
  5、《社会理性化的感性制约——建构和谐社会的难题》,《新华文摘》(全文),200514
  6、《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22期
  7、《从经验描述到理论思维》,《新华文摘》(全文),20072期
  8、《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分化与整合》,《江海学刊》20071期
  9、《社会矛盾的制度协调》,《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73期
  10、《制度研究在社会学中的兴衰与重建》,《新华文摘》200620期
  六、社会兼职
  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七、联系方式:
  010-62511142(O)
  
  
  
  
  
  
  社会学 李路路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简介:
  一、简介:
  
  一、简介:
  李路路,1954年生于北京。
  社会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1985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至今。1990年任社会学系副教授,1997年任社会学系教授。现兼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
  
  现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社会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专著《再生产的延续:转型期中国城镇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2007年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专著《转型社会中的私营企业主:社会来源与企业成功》,2003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专著(合著,第一作者)《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1995年获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论文“私营企业主的个人背景与企业成功”,1998年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二、教授课程:
  本科生:社会现代化(发展社会学)
  硕士研究生:社会分层的理论模式
  博士研究生:组织分析
  三、主要研究方向:
  1、社会分层,主要内容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2、组织研究,“单位制度”,转型时期组织制度的变迁。
  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1、“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发展变化研究”,教育部2006年重大攻关项目
  3、“组织社会学理论的进展与中国实践”, 教育部2005年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五、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
  《转型社会中的私营企业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国社会的单位组织:权力、资源与交换》(李路路 李汉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中国城市劳动力流动:从业模式、职业生涯、新移民》(王奋宇 李路路等),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月。
  《再生产的延续: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郑杭生、李路路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主要论文
   “社会结构变迁与私营企业的发展”,北京:《管理世界》1996年第1期209-214页。
  “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私营企业家──论‘体制资本’与私营企业的发展“,北京:《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2期第93-104页。
  “私营企业主的个人背景与企业成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134-146页。
  “向市场过渡过程中的私营企业主“,北京:《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第85-102页。
  “论社会分层研究“,北京:《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第101-109页。
  “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李路路,李汉林)北京:《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44-63页。
  “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得“,(李路路,李汉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第90-105页。
   “单位成员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李汉林,李路路)北京:《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2期第1-17页。
  “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取与行动方式“,(李路路,李汉林)载:北京,《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1998)》,第101-11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
  “我国工作组织转换与制度变迁”,北京:《管理世界》2002年第1期第35-40页。
  “论‘单位’研究”,北京:《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第23-32页。
  “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105-118页。
  “突发公共事件与社会控制:由sars引发的思考”,北京:《人口研究》2003年第4期第53-56页。
   “制度转型与阶层化机制的变迁:从“间接再生产”到“间接与直接再生产”并存”,北京:《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第42-51页。
  “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刘精明,李路路),《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北京:《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二期第37-60页。
  “区域差异改革中的国家垄断与收入不平等──基于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资料” 郝大海,李路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二期第110-125页。
  
  六、联系方式:
  010-62511145
  e-mail;lilulu@ruc.edu.cn
  
  
  
  社会学 郭星华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简介:
  郭星华,男,湖南湘潭人,1957年出生,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社会与人口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法律社会学、社会控制、研究方法、社会失范、农村纠纷、流动人口等。
  二、教授课程:
  《社会学概论》、《犯罪社会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社会学》、《法社会学》
  
  三、主持的科研课题
  经济快速发展与犯罪变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1997)
  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证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子研究项目(2000)
  中国城市居民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研究,美国福特基金会(2001)
  中国农民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研究,美国福特基金会(2002)
  当代中国边缘群体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研究项目(2002)
  法律援助的实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04)
  北京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07)
  四、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类:
  1、 独著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犯罪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2月版
  《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2、合著
  《问卷调查技术与实例》,合著者:谭国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社会运行导论》(第18、19、20、21、22、23、24章),合著者:郑杭生、李强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第7、8、9章),合著者:郑杭生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应用社会学》(李强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郑杭生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郑杭生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社会发展报告,1994-1995》(郑杭生主编), 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中国社会发展报告,1996-1997》(郑杭生主编), 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十六、十八章,第十七章第四节
  《应用社会学》(第二版,李强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七章:社会态度研究及其应用
  《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郑杭生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五章:城市居民的社会心态
  《社会与法律——社会学和法学的视角》(郭星华、陆益龙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7》(郑杭生主编),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译著类:
  《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主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诉讼的话语》(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论文类:
  《试论社会学的科学性》,《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9年第6期
  《模糊社会分层之探讨》,《未定稿》,1989年第9期
  《城市容纳费的正负功能》,《光明日报》,1994年11月17日
  《社会激励的效益分析》,《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1期
  《北京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中国青年报》,2000年7月8日第3版
  《也谈价值中立》,《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北京国企职工心态调查》,《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社群隔离与测量》,《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6期
  《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变迁》,《学术界》,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11期转载
  《体制与观念:国企改革的双重阻力》,《北京工人》,2000年第11期
  《北京国企职工心态调查》,《北京工人》,2000年第12期
  《城市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实证研究》,《人大学报》2001年第3期
  《中国城市居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迁》,《江海学刊》2001年第3期
  《“秩序情结”与社会转型》,《学海》2001年第1期
  《社会失范与越轨行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法制与法治》,《光明日报》2002年12月10日B3版。
  《走向法治化的中国社会》,《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从“总理帮民工追讨工资”引起的思考》,《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11期
  《法律社会学视野中的繁峙矿难》,《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期
  《从规范的嬗变看我国法治化的进程》,《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9期
  《构建和谐的中国农村社会》,《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2期,《社会学复印资料》2005年第4期转载
  《社会资源与犯罪》,《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现代乡绅”对城市的启发》,《社区》2004年第12期
  《健全公共安全反应应急机制势在必行》,《人民论坛》2005年第12期
  《耕耘结硕果桃李舞东风》,《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北京十六所高校大学生心态调查》(与王彦斌合著),《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89年第4期
  《社会运行激励机制初探》(与郑杭生合著),《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4期
  《社会运行控制机制初探》(与郑杭生合著),《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1年增刊
  《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郑杭生合著),《浙江学刊》1992年第4期
  《试论社会运行机制》(与郑杭生合著),《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
  《试论社会控制的度》(与郑杭生合著),《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荀子社会治乱思想探析》(与郑杭生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当代中国价值评判体系的转型》(与郑杭生合著),《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5期
  《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研究》(与郑杭生合著),《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当代中国犯罪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郑杭生合著),《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4期
  《国家法律与民间规范的互动与冲突》(与王平合著),《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对一起丧葬事件的法社会学分析》(与韩恒合著),《学海》2003年第1期
  《闲暇生活与农民工的市民化》(与胡文嵩合著),《人口研究》,2006年第5期
  《当代中国互构中的社会失范与社会矛盾》(与刘正强合著),《探索与争鸣》2007第6期
  
  
  
  社会学 洪大用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简介:
  洪大用,安徽东至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93年--1994年,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助教;
  1994年--2000年,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2000年--2003年,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2003年--至今,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其间,2000年--2003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
  2003年--2006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分党委书记;
  2006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
  社会兼职:
  国家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社会》杂志编委。
  主要获奖: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1年)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第三负责人)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
  荣誉称号:
  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人选(2001年)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005年)
  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享受者(2007年)
  二、教授课程:
  《社会学概论》、《应用社会学》、《环境社会学》、《中国社会问题》
  三、主要研究方向:
  1)环境社会学:主要研究中国环境社会学理论、环境问题、环境意识、民间环保组织、环境纠纷、环境政策、环境公平等。
  2)社会政策:主要研究中国社会救助的理论与实践、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弱势人群的社会服务、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等。
  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环境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及其应用(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2003年-2006年)
  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现状、特点及其培育机制研究(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课题,2002年—2006年)
  民间环保力量成长机制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1年-2004年)
  组织创新与环境保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9-2001)
  当前中国城市反贫困工作中的组织创新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2年—2004年)
  北京市的失业人群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6-1998)
  五、主要科研成果:
  《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民间环保力量的成长》,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环境社会学——一门建构中的学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社会学 于显洋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社会学)博士。
  黑龙江省密山人。1980-1984年在黑龙江大学学习,获哲学学士学位;1984-1986年在南开大学读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于1995-1996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进修学习;1999年及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4年6月和2005年10月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和杜伊斯堡大学做研究访问。1986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工作,1994年副教授,2000年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专业课优秀授课教师。
  二、从事的科研项目包括
  1.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研究
  2.不同类型企业组织的比较研究
  3.中国特许经营发展状况调查
  4.中国特许经营品牌调查
  5.社区建设与发展研究
  6.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社区概论》
  7.北京市从单位到社区的功能替代问题研究
  8.北京市海淀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三、开设课程:
  硕士生:
  1、组织诊断与创新(或者:组织研究)
  2、城市社区研究
  博士生:
  组织理论与发展
  四、社会兼职:
  中国社会学学会会员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理事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特许经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餐饮委员会委员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优秀特许品牌评审委员会评委。
  五、主要著作:
  1、《组织社会学》
  2、《企业形象制胜》
  3、《工商企业管理基础》
  4、《组织行为学》
  5、《社区概论》
  6、《公共关系学原理》
  7、《社会学概论》
  8、《社会组织管理》
  9、《应用社会学》
  10、《特许加盟成功之路》
  主要论文
  1、《特许经营市场潜在投资者状况调查》;
  2、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与现代化进程》;
  3、《特许经营:管理是最大难点》;
  4、《特许经营新模式思考》;
  5、《单位意识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6、《影响社会观念与社会行为的因素之研究》
  7、《城市社区管理与自治组织的发展》
  8、《城市社区民主自治的条件与机制》
  9、《北京市社区建设中的制度创新》
  10、《社区选举与民主化进程》
  11、《农村社区民主自治的条件与机制》
  研究领域
  1、组织社会学
  2、城市社区治理与城市发展
  3、企业发展战略及形象战略制定
  4、大型组织分析及社会结构问题
  5、特许经营模式及加盟商关系研究
  六、联系方式:
  010-82502550
  E-mail:yxiany@yahoo.com
  
  
  
  社会学 李迎生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简介:
  李迎生,男,1962年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现桐城市),法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政策理论与应用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学系系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兼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月刊学术顾问,《甘肃社会科学》学术咨询委员。获国家级、省部级(教育部及北京市)及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教学成果奖励多项,其中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完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
  二、教授课程:
  社会政策理论与应用、中国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比较社会福利制度等。
  三、主要研究方向:
  社会政策理论与应用、中国社会保障研究、比较福利制度。
  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近年作为主持人或主要成员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在研的课题主要包括:(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建设视角下社会政策改革与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主持人);(2)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招标课题(重点课题)“残疾人社会保障状况和发展研究”(主持人);(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课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社会政策问题研究”(主持人);(4)北京市市长委托项目“北京市全面构建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项目执行专家)等。
  五、主要科研成果:
  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人民日报》、《东海大学学报》(日本)、Social Development Issues(美国)等中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约90篇,出版《转型时期的社会政策:问题与选择》(独著)、《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独著)、《为了亿万农民的生存安全》(独著)、《社会工作概论》(主编)、《现代社会学》(独著)、《中国社会政策:特点与经验》(合著)、《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二人合著)、《社会保障实务大全》(合著)、《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合著)等多部。
  社会学 刘精明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简介
  刘精明:男,1966年生。籍贯湖南。
  1985——1989: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9——199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获硕士学位
  1996——1997:英国威尔士大学访问
  1996——200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
  1993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教授。
  二、教授课程:
   “社会学概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社会分层与流动”;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技术。
  三、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与教育社会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目前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有“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主要合作者之一)。
  五、主要科研成果:
  专著:
  《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教育》(刘精明等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主要论文:
  “关注贫困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与杨江华合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46卷(总186期),2007年第2期120~128页
  “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人力资本收益”,《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
  “市场化与国家规制――转型期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社会》(上海),此文为《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全文转载
  “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第3期(第一作者,与李路路教授合作)。此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教育选择方式及其后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Education and the White-collar Stratum,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Vol. XXIII, No. 1, Spring 2002,Beijing
  《向非农职业流动——农民生活史的一项研究》,《社会学研究》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
  “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此文为《新华文摘》2001第6期全文转载。
  “教育不平等与教育发展、现代化之关系初探”,《浙江学刊》,第4期
  “我国教育不平等的历时性变化研究”,《社会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0第6期。
  1999、11:“‘文革’事件对升学入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学研究》第6期
  
  研究报告:
  2005:“城市居民的生活机会”,载于: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人大出版社
  2005:“城市居民居住分异、生活方式与阶层化”,载于: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人大出版社
  2004:“贫富差距与社会安全” ,载于: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4: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人大出版社
  
  
  
  
  社会学  沙莲香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简介:
  沙莲香1936年1月24日出生于大连市,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校今(其间:1982-1984年,留学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社会学科社会心理学室和新闻研究所,1989-2003年,前后任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部、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等客座教授,1992-1993东北大学文学部任日本文学省外聘教授,1986年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暨心理咨询室,1993年创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1994年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女性研究中心),1990年评为教授,担任博士导师。
  二、主要著作:
  1、《社会心理学》
  2、《中国民族性》1、2
  3、《中国人100年-----人格力量何在》(合)
  4、《外国人看中国人100年-怎样看人看我》(主编)
  5、《中国人素质研究》(主编)
  6、《中国社会心理分析》(合)
  7、《社会心理学》(主编)
  8、《现代社会学――基本内容及评析》(主编)
  9、《传播学--以人为中心的图像世界》(主编)
  10、《一个贫困村的变迁》(主编)
  11、《中国国情丛书·镇平卷》(主编
  12、《中国女性角色发展与冲突》(主编)
  13、《人格的健康与治疗》(主编)
  14、《中国消费革命》(合,日文)
  15、《中日企业发展》(合,日文)
  三、发表论文:
  1、《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总体框架》
  2、《文化积淀与民族性格改造》
  3、《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中国人人格》
  4、《中国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5、《现代社会变动中的中国:中国城镇失业研究》(日文)
  6、《下岗的心理准备及行为趋向》
  7、《良好的经济秩序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8、《中国儒学的文化个性》
  9、《关于人的素质研究一些想法》
  10、《企业成熟与企业理性》
  11、《己的结构位置-对“己”的一种释义》
  12、《论中国人的素质构成与社会发展》
  13、《经济与心理——与马克斯·韦伯的心理学对话》
  14、《中华文化与企业精神-对中化文化精神的一种论证》
  15、《21世纪中国文化认同特点》
  16、17、《人文奥运与心态环境建设-斌人文奥运以人格意义》
  18、《“非典”临场下社会功能的民间运作特点-对突发事件的一种社会学思考》
  19、《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危机时期民众心态的分析与模拟》
  20、《危机心理的预警功能》
  21、《中华文化的危机适应性研究》
  23、《文化自觉与自我认同》
  24、《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
  25、《承担起社会责任》
  26、《国民性困境分析之一:国人身边小事“误区”》
  27、《把创造力纳入中国现代化人文指标》
  28、《创造性时代呼唤创造力阶层》
  29、《人文精神传播:对人性的关照和责任》
  30、《创造性精神”鼓励与文明传播》
  31、《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的主导观念-兼说民族性建设》
  四、社会兼职:
  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五、研究领域:
  1.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研究
   2.经济.制度心理研究
   3.中国民族性变迁研究
  六、开设课程:
  博士生:
   1. 社会心理学国学经典研究
   2. 经济.制度心理分析
  七、联系方式:
  010-82502539,68130861
  
  
  
  
  人类学 庄孔韶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简介:
  1988年为我国解放后第一位民族学(人类学)专业博士。同年获首届香港霍英东教育研究基金赴美,1989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弗里茨博士后研究基金,在该校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和人类学系完成博士后(1990-92)。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实验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2002)。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人口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社会兼职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2008年第16届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副秘书长兼大会电影节筹备组组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特聘资深教授(2000-)
  庄孔韶教授编导的影视人类学片《端午节》(配合专著《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获1992年玛格丽特. 米德电影节入围奖;庄教授主持的《影视手段带动大学课堂革新》荣获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鼓励奖。庄孔韶教授主编的《人类学通论》获国家图书奖(2003年度),2004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庄孔韶教授摄制组的影视人类学片《虎日》获2005年第16届国际公共卫生大会暨电影节(降低毒品危害专题)特别提名奖。并荣获中英艾滋病防治项目亚洲地区最佳实践褒奖。
  台湾CCK国际学术交流基金得主(1995-98);中国-英国政府艾滋病防治项目中八项社会学人类学项目得主(1999-2006);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和人类学系访问研究(1997);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1997-98);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0);法国远东学院讲座(2002);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社会医学系美国佛格綈 基金会关于社会歧视研究专题暨摄制项目主持人(2003-05);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讲座(《虎日》及民间仪式戒毒专题讲座,2006)。
  二、教授课程:
  近两年 本科生 和 研究生课程:
  《人类学概论》旨在提供大学生清晰的人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提供重要的学术理念和概念;田野工作的选点和寻找调研的切入点、理论诠释和产出;讨论人类学应用的条件与可能性。
  《汉人社会》旨在提供研究生汉人社会研究的脉络、方法,以及现有相关理论的使用,启发学生扩大汉人社会研究的地理范围,尝试发现不同地区汉人社会的组织特征与运作机制。
  《应用人类学》旨在提供研究生对人类学四个基本分支理论应用性延伸的条件与可能性;以及众多较为成熟的分支学科应用性的条件与可能性。
  《影视人类学》和《人类学影视评论》经常安排为连续性课程,提供研究生影视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特定的镜头语言与影视表现方法,以及提供影视片选题、人类学理论运用、寻找研究论文文本与影片互补的契机,讨论国内外经典影片并加以评论,参与本所影视摄制课题的选题、拍摄、后期制作工作,人类学评论是影视和文本检视的基本评论之一。
  指定课程以外的师生交流座谈课(一对一,或小型专本所拍摄题沙龙):近年来涉及的专题有“山东、河北、甘肃、关中、川西等地的乡镇社会”、“流动人口的组织”、“人类学整体论的内涵与应用”、“影视人类学的摄制与文本”、“信仰、族群、科学与临终关怀”、“发展人类学检视”、“人类学的诗学与创作”等。
  三、主要研究方向:
  近年来的研究领域和指导范围:1、汉人社会的基层组织与运转:中国境内的宗族与非宗族社区、跨族群跨文化的汉人社会; 2、游猎、游耕、游牧和农耕社会的当下走向研究;3、应用人类学的公共卫生领域:性病艾滋病等流行病防治行为的文化观察、戒毒行为的民间文化观察、临终关怀的科学-宗教-族群文化观察等;4、中国正规教育批判与民俗教化;5、文化撰写的多元形式综合实践(论文、民族志、民俗志、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照片和电影等);6、影视人类学的摄制与文本互补研究。
  四、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 长江三峡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务院,1995-1998年。
  ● 中越边境经济文化发展项目,福特基金会,2001年。
  ● 小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01年。
  ● 毒品与艾滋病民间防范模式的纪录片教育示范活动(云南小凉山为例),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1-2002年。
  ● 四川云南子项目中期评估项目,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2年。
  ● 临终关怀需求调查报告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2-2003年。
  ● 2008年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申办报告撰写及宣传片拍摄项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03年。
  ● 艾滋病防治最佳实践文献检索综述项目,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3年。
  ● 中国艾滋病防治及其社会态度,与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合作拍摄、培训项目,2003-2004年。
  ●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政策倡导与应对策略研究,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3-2004年。
  ●  人类学、社会学理论切入临终关怀研究的综合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4-2006年。
  ●  中国内陆型和跨境型低龄妇女性工作者艾滋病易感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作为文化的组织之理论实践之一),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和CHARTS Office SCAWCO,2005-2006年。
  ● 嫖客性行为动因及安全套使用、求医行为相关性研究(以四川省泸州市为调研点),全球基金第四轮,2006-2007年。
  ●  2008年第16届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电影节筹备项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07-2008年。
  五、主要科研成果:
  ●《教育人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中国大陆第一部教育人类学著作)。
  ● 国务院《长江三峡库区及迁建区民族民俗文物保护规划报告》(主持人),1996。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林耀华著(英文版),庄孔韶、林宗成译,北京三联,1989香港三联,1991。
  ●《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台湾桂冠书局,1996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自我与临摹》(人类学诗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远山与近土》(人类学田野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文化与性灵》(人类学主题对话),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家族与人生》(美国白人家族史与民族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表现与重构》(北美印第安人摄影民族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中国教育部颁大学重点教科书,2003年国家图书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人类学通论》(修订版),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   《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获2004年度“中国学术年鉴奖”同时获中国学术2004年“年度学人奖”。
  ●   《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   《人类学名著经典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待出),2007,9 。
  近年部分论文:
  ●   《人类学与中国教育的进程》,《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2,3期。
  ● 《民族民俗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与实践》,《中国都市人类学》,2000年第3期。
  ● 《今日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民族艺术》,1999年第二期。
  ● 《 历史人类学的原则》,《中国都市人类学》,2000年第3期。
  ● 《北京新疆街食品文化的时空过程》,《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 《林耀华早期学术作品之思想转换》,载林耀华《义序宗族的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 《长江三峡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建校50周年专号。
  ● 《现代人类学的理论寻觅-从明代“公安派”的文论引起》(与Patrice Fava(法国)合作),《民族艺术》,2000年第4期。
  ● 《文物的珍爱》, 载《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民族出版社,2002年。
  ● 《基金项目过程评估报告》,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2年。
  ● 《临终关怀需求调查报告》,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2年。
  ● 《艾滋病感染者病人临终关怀实用手册》,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3年。
  ● 《艾滋病防治最佳实践文献综述》,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3年。
  ● 《毒品与艾滋病民间防范模式——人类学的发现与应用性推广》,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2年12月.2003年获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国地区最佳实践褒奖。
  ● 《乡村人类学》特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6卷 第1期,2004年1月,其中《中国乡村人类学的研究进程》一文被转载至《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CUAA)2004年第二期。
  ● 《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的专题述评——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的意义之一》,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一期。
  ● 《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的专题述评——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的意义之二》,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二期。
  ● 《小凉山彝族“虎日”民间戒毒行动和人类学的应用实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二期。
  ● 《从人类学的田野关注谈起》,《民间文化》,2007年No 1。第36-37页。
  ● 《从生态、文化和个体的观察看文化自主性》,文化研究(人大报刊资料中心),2006,第四期。
  ● 《有第三种生活方式吗?-关于中国的四种生计类型的自然保护与文化生存》,《社会科学》,2006 No 7。
  ● 《确立新传统的基石》,《开放时代》,2007年No 1,第24-25页。
  ● 《中国艾滋病的防治-人类学整体论原则的实践》,香港《二十一世纪》,2007年No 12。
  ● 《“蝗虫”法与“鼹鼠”法-人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向评论》,《开放时代》,2007年No 3。
  
  ● Zhuang Kongshao 1998 Road to Reform the Teaching of Anthropology in Mainland China, in On the South Track, Perspectives on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and Teaching, edited by Sidney C.H. Cheu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Zhuang Kongshao 2002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isine in Beijing On the Xingjiang Road,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ood, edited by David Y.H. Wu and Sidney C.H. Cheung, Curzon Press, UK.
  ● Zhuang Kongshao 2004 Anthrop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Education Cultural Continuity, Cultural Comparison, and the Role of Scholars, in The Making of Anthropology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Edited by Shinji Yamashita, Joseph Bosco, and J.S. Eades, Bergbabn Books, New York. Oxford.
  ●《金翼黄村的风水实践》,载西泽治彦等主编的《中国的风水研究》(日文版),2000年。
  
  纪录片作品:
  ●Zhuang Kongshao 1992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video production, 30mit),
  directed and produced by Zhuang Kongshao,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eattle and London, U.S.A.
  ●《端午节》(编导和制片人),美国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92(英文版)北京,三联书店,2000(中文版)。
  ●《新疆街怀想》,德国莱比锡柏林电影节“20世纪中国纪录片精选收藏”殊荣,1999(英文版)。
  ●《我妻我女》,北京电视台,2000。即将出版。
  ●《虎日——小凉山民间戒毒的人类学实践》,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2-2004年。获2005年第16届降低毒品危害会议暨电影节特别提名奖(英国贝尔法斯特)。
  ●《回声——中国艾滋病防治及其社会态度》(公共卫生教育专题),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合作拍摄、培训项目,2003-2005年。
  ●《女性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防治综合干预实践》(公共卫生教育专题),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2004-2005年。
  ●《我妻我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长江沿岸田野纪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虎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流莺》,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2007,1
  
  
  
  人类学  胡鸿保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一、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1948年10月生于上海市。1985年9月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1989年7月于中山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
  二、主要著作:
  1、《中国人类学史》(主编)
  2、《中国民族学史》(合著)
  3、《中国民族的形成》(合译)
  4、《中国人类学逸史》(合译)
  三、发表论文:
  1、《中国社会学中的人类学传统》
  2、《历史研究中人类学方法的利用与误用》(合著)
  3、《对口述传统的纵横思考》(合著)
  4、《从族谱编纂看满族的民族认同》(合著)
  5、《从“社区”的语词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变化》(合著)
  6、《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
  7、《出入影戏》
  8、《林耀华与新中国的民族学》
  9、《鹰手三旗的后裔》(合著)
  10、《武陵地区的堂祭三献礼》(合著)
  11、《略说拉祜西家庭制度中的母系制原则》
  12、《转型社会中的考古学家》
  13、《关于三峡工程文物保护的思考》
  14、《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合著)
  四、研究领域:
  1、 人类学史
  2、 民族文化与社会史
  五、开设课程:
  硕士生:
  1、 人类学概论
  2、 田野调查方法
  3、 人类学原著选读
  博士生:
  1、 人类学方法与社会史研究
  2、 口述史与历史人类学专题研究
  六、联系方式:
  010—82502543(办)
  huhb@ruc.edu.cn
  
  
  人类学专业 汪毅夫教授
  
  一、博士生导师简介:
  汪毅夫,台湾台南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学位,研究员职称。曾任福建师大文学院、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985工程”二期创新基地成员。2008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8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中国现代文学专业,鲁迅研究方向),1985年破格晋升为讲师。1987年11月调福建社会科学院,1991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获奖情况:曾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项(其中一项为合作项目);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三项(其中一项为合作项目)。
  
  
  二、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文化史与闽台区域社会研究、文化人类学
  
  三、主要科研成果(含发表的主要著作、论文等)
  2007年专著:
  1、《台湾近代文学丛稿》 1990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2、《台湾文学史·近代文学编》 1991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3、《台湾文化概观》(合著) 1993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4、《台湾社会与文化》 1994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5、《客家民间信仰》 1995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6、《鲁迅与新思潮》 1996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7、《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 1997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8、《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 1998年幼狮文化事业股份有份有限公司出版
  9、《金门史稿》(合著) 1999年鹭江出版社出版
  10、《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 2000年鹭江出版社出版
  11、《闽台区域社会研究》 2004年鹭江出版社出版
  12、《闽台缘与闽南风》 2006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8年专著:
  《闽台地方史研究》(将出版)
  
  2007年论文:
  1、《赤脚婢、奶丫头及其他— 从晚清诗文看闽、台两地的锢婢之风》 2007年1期 《福州大学学报》
  2、《清代福建的溺女之风与童养婚俗》 2007年2期《东南学术》
  3、《性别压迫:“典卖其妻”、“买女赘婿”和“命长媳转偶”
  —闽、台两地的部分证言、证物和案例》 2007年6期 《福建论坛》
  4、《闽、台冥婚旧俗之研究》 2007年3期 《台湾研究集刊》
  5、《从闽南方言俗语看闽、台婚姻旧俗—闽南话漳腔辞典札记》 2007年2期 《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6、《台海击钵吟集史实丛谈—兼谈台湾文学古籍研究的学术分工》 2007年1期 《福建师大学报》
  7、《台湾文学研究:选题与史料的查考和使用—以诗畸为中心的讨论》 2007年3期 《闽台文化交流》
  8、《国共合作、闽台合作与新旧文学共同进步—写给永安抗战纪念馆的学术报告》 2007年4期 《福建文博》
  9、《1944-1945:渝闽两地台胞与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 2007年5期 《台湾研究》
  10、《从档案看国民党台湾党部创建时期(1940—1945)的若干史实----兼谈海峡两岸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 2007年4期 《漳州师院学报》
  11、《闽台地方史研究三题》 2007年6期 《福州大学学报》      
  
  
  
  老年学专业 杜鹏教授
  一 博士生导师简介
  
  :主要包括基本资料,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社会职务,奖励、荣誉称号
  
  杜鹏,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1992年)。1992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工作;1996年在美国杜克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和2001年在澳大利亚Flinders大学老龄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获奖情况:2000年 《社会老年学》(合作),北京市哲学社科一等奖;1997年 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人口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996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研究奖,1997年中国老年学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一、   教授课程
  
  社会老年学、老龄人口学、人口概论、老龄经济学
  
  二、   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内容等
  
  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人口与发展、人口迁移与流动
  
  三、   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1.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课题: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
  2.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3.北京人口计生委课题: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研究
  4.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农村残疾人状况与发展研究
  5.国家人口计生委研究室课题:新农村建设中百万人口大县人口与发展研究
  
  四、   主要科研成果(含发表的主要著作、论文等)
  专著:
  1.The Aging of Population in China(co-author)  1991年 联合国老龄研究所出版
  2.《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  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中国老年人》(合著) 1996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社会老年学》(合著) 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欧盟国家的老龄问题与老龄政策》 2000年中国人口出版社
  6.《中国谁来养老》(主编)  2000年鹭江出版社
  7.《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高级公务员读本》(主编) 2006年 中国人口出版社
  8.《老年学课程教学大纲》(主编) 2006年中国人口出版社
  9.《21世纪老年学译丛》(主编)2007年中国人口出版社
  论文:
  1.Long-term care for elders in China a review and prospects 2004.8  Global Ageing
  2.“未富先老”是现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2006.11  《人口研究》
  3.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变化 2006.9  《人口研究》
  4.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变化  2006.3  《人口研究》
  5.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  2005.11 《人口研究》
  6.来京人口的就业、权益保障与社会融合 2005.7  《人口研究》
  7.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  2004.11 《人口研究》
  8.两代人对老年人再婚态度的实证分析  2004.7  《人口研究》
  9.成功老龄化研究——以北京老年人为例 2003.5  《人口研究》
  10.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变化的队列分析  1999.5  《中国人口科学》
  11.流动人口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 2007.1  《人口学刊》
  12.北京健康老人研究  2007.3 《人口与经济》
  
  
  
  
  
  
  老年学专业 姚远教授
  
  姚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学系(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老年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1985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作;1991年美国犹他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1995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访问教授。长期从事人口社会学与老年社会学方向的研究。兼任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人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老年学会副秘书长,等。主要获奖情况:2006年“非正式支持的理论与实践”,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学会“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年“中国家庭养老研究”,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学会“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中华生育文化导论》(作者),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图书奖”;2000年《社会老年学》(副主编),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 《人口学百年》(作者),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一、承担的主要课程
  
  老龄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生育文化导论,老龄工作管理概论,等。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人口社会学,偏重人口理论、生育文化、人口史、人口思想,等。
  2、老年社会学,偏重老龄理论、老龄政策、老龄文化、家庭养老保障,等。
  
  三、在研和已完成的主要科研课题
  
  1、《中国人口学学科体系—人口理论与人口方法研究》(主持),教育部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
  2、《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非正式支持资源的评估与利用》(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3、《中国老年妇女社会支持干预性政策及实施体系研究》(主持),联合国人口基金老龄研究项目。
  4、《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主持),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项目。
  5、《中国‘银龄行动’试点评估报告》(主持),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项目。
  6、《北京市老年人奥运参与问题研究》(主持),北京市老龄协会项目。
  7、《北京市老年残疾人问题及政策研究》(主持),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项目。
  8、《北京市海淀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主持),北京市海淀区老龄办研究项目。
  
  
  
  四、主要科研成果
  
  1、《非正式支持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2、《中国家庭养老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
  3、《人口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4、《人类的14: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译著),三联书店,2000年。
  5、《中国农村人口与发展新格局》(主编),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年。
  5、《社会老年学》(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6、《人口学百年》(作者),北京出版社,1999年。
  7、《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8、《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9、《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6》(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中华生育文化导论》(作者),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
  11、《生育文化学》(作者),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
  12、《生育文化研究》(作者),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
  13、Weakening family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China - A cultural explanation,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34 (1) 26-34 Fall 2001(SSCI Number 526CB)。
  14、See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amily Eldercare in Terms of Changes in the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34 (1) 69-74 Fall 2001。
  
  
  
  
  
  
  
  
  
  
  
  
  
  
  
  
  
  
  
  
  
  
  
  人口学专业 刘爽教授
  刘爽,女,人口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市人口学理事、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理事。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六周期国别项目专家组专家。
  在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曾在:前苏联莫斯科国立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参加联合国苏联政府联合举办的第16届人口与发展研讨班;印度孟买国际人口学学院学习进修,获人口学专业证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口与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1988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人口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
  主要研究领域:人口与社会发展、公共政策与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的理论与实践、女性研究、人口与健康等。
  获奖情况:
  1.论文“对大城市外来学前儿童保健与教育状况的调查思考-以北京市海淀区为案例的分析”(第一作者)获第三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省部级);
  2.论文“稳定低生育水平:概念、理论与战略.人口研究”(第二作者)获第三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省部级);
  3.论文“试论消除‘能力贫困’与西部大开发”2003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开设课程:
  硕士研究生:社会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社会政策与项目评估、人口管理
  本科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人口管理、社会政策(项目)评估
  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1.教育部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中国人口转变道路的理论研究;
  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研究:现象、原因与后果;
  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常问题研究;
  4.国家人口计生委政策法规司项目:社会抚养费征收制度执行效果研究;
  5.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项目:计划生育长效机制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6.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取消生育间隔对中国人口发展影响研究;
  7.福特基金会项目:中国生育政策研究;
  8.北京市统计局课题:北京市人口总量调控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
  1.《全球人口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人口出版社,2004年
  2.《常用人口统计公式手册》,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3年(合作)
  3.《人口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田雪原主编,参加者)
  4.运用人口学指标衡量和比较妇女地位初探.人口研究,1993年第1期
  5. 对中国妇女从事家务劳动状况的分析.人口学刊.1994年第2期
  6. 中国妇女现存子女状况与生育选择及其转变.中国人口科学.1994年第4期
  7. 北京市失业人口问题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1997年第6期(第一作者)
  8. 对中国区域人口老龄化过程的思考.人口学刊.1997年第3期
  9. 论城市计生协在“两个转变”中的地位与作用.人口学刊. 1999年第2期
  10.对大城市外来劳动力流入的思考.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3期(第一作者)
  11. 对大城市外来学前儿童保健与教育状况的调查思考-以北京市海淀区为案例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2期(第一作者)
  12.稳定低生育水平:概念、理论与战略.人口研究.2000年第3期(第二作者)
  13.台湾人口婚姻:现状、特点与问题-兼与大陆地区人口婚姻状况的比较.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
  14.对青少年性知识、态度、行为模式和性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6期(第二作者)
  15.试论消除“能力贫困”与西部大开发.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5期
  16. 生育率转变对家庭子女性别结构的影响.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5期
  17. 人口管理是典型的社会公共管理.人口研究.2003年第6期
  18. 中国的人口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第二作者)
  19.男多女少无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 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20. 中国育龄夫妇的生育“性别偏好”.人口研究.2005年第3期
  21. 世界各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及其启示.人口学刊.2005年第6期
  22. 对中国生育“男孩偏好”社会动因的再思考.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人口学专业 段成荣教授
  
  
  办公室: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楼603室
  通讯地址:北京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
  邮政编码:100872
  电 话:62511285
  电子邮件:duancr@ruc.edu.cn
  
  所受教育:
  200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获法学博士学位
  1989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
  1986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研究领域:
  人口迁移和流动
  人口统计
  社会人口学(婚姻、人口与教育)
  
  讲授课程:
  人口迁移与分布
  人口学概论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项目:
  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农村留守家庭研究”(2006)
  2. 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校级重大攻关课题“中国流动人口研究”(首席专家,2006)
  3. 世界银行项目“中国的性别差异:事实与数据”(主持人,2004)
  4. 联合国儿童基金、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调查”之教育专题(主持人,2002)
  5. 北京市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市外来人口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主持人,2001)
  
  主要研究成果:
  1.《跨世纪的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2006)
  2.《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研究》(2001)
  3.《人口迁移研究原理与方法》(1998)
  4.“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2007)
  5.“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2006)
  6. “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2006)
  7.“要发展地看待城市人口容量问题”(2005)
  8.“中国的性别差异:事实与数据”(2005)
  9.“我国留守儿童状况”(2005)
  10.“我国流动儿童状况研究”(2004)
  11.“论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2003)
  12.“近20年来我国人口迁移流动调查综论”(2002)
  13.“关于2000年人口普查质量的调查与思考”(2001)
  14.“影响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个人特征分析”(2000)
  15. “The Current and Projected Distribution of the Elderly and Eldercare in China” (2000)
  16. “Nonagricultural Unemployment in Beijing—A Multilevel Analysis” (2000)
  17. “Emigration from Kerala Characteristics of Migrant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Household Economy” (1998)
  
  
  
  
  
  
  
  
  
  
  
  
  
  人口学专业 陈卫教授
  
  一 博士生导师简介
  
  :主要包括基本资料,教育
  背景,工作经历,社会职务,
  奖励、荣誉称号
  
  
  
  
  
  
  陈卫,浙江桐庐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社会学博士(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1996年)。2004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工作;2000-2003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博士研究;1988-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工作。获奖情况:2006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合作),国家人口计生委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软科学奖特等奖;2003年 “Induced Abortion in China”,澳大利亚人口学会WD Borrie Prize,博士类最佳论文奖;2000年 《人口学百年》(合作),北京市哲学社科二等奖;1998年 《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合作),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
  
  五、   教授课程
  
  社会统计方法、调查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高级人口统计分析、专业英语
  
  六、   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内容等
  
  生殖健康、迁移、老龄化
  
  七、   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1.  中国未来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研究(负责人),教育部基地项目,2007-2009年
  2.  中国生育率的近期趋势研究(负责人),国家人口计生委项目,2007年
  3.  海淀区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分析(负责人),海淀区统计局项目,2006-2007年
  4.  北京市未来人口发展趋势预测与分析(合作者),北京市统计局项目,2006年
  5.  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研究(负责人),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2004-2005年
  6.  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合作者),国务院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2004年
  7.  取消二胎生育间隔的人口学后果研究(合作者),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2003-2004年
  8.  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合作者),福特基金项目,2001-2003年
  
  八、   主要科研成果(含发表的主要著作、论文等)
  
  1.  Below-Replacement Fertility and Induced Abortion in China. Book chapters in Transition and Challenge China's Popul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  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合作),人口研究,2006.1
  3.  中国的人工流产:趋势、模式与影响因素,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5
  4.  Soci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Induced Abortion in China.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Vol. 19, No.3, September 2004
  5.  中国生育率影响因素再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2.2
  6.  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教材,2001.1
  7.  人口学教程(合作),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
  8.  人口转变理论评述,中国人口科学,1999.5
  9.  世纪之交的世界人口问题(合作),世界经济,1998.4
  10. 老年人权益保障手册(合作),华龄出版社,1997.8
  11. 中国的人口控制与人口增长,人口研究,1996.1
  12. 中国的低生育率,中国社会科学,1995.2
  13. 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合作),高教出版社,1994
  14. 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技术(合作),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
  15. 中国人口转变的环境影响,人口与经济,1990.4
  
  
  
  
  
  
  
  
  
  
  
  
  
  
  
  
  人口学专业 顾宝昌教授
  
  顾宝昌
  
  中国人民大学 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 bcgu@263.net; baochanggu@hotmail.com
  
  一、教育背景
  196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
  1981年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法学硕士
  1983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社会学和人口学硕士
  1986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社会学和人口学博士
  
  二、工作经历
  1986-88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1988-89年 联合国人口基金人口与发展顾问
  1990-1998年 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1998-2000年 纽约人口理事会(the Population Council)高级研究员
  2001-2005年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秘书长兼国际合作部部长
  2005年3-5月 应邀美国夏威夷东西方中心研究学者
  2001年-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三、社会职务
  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兼职教授
  昆明医学院研究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理事会成员
  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客座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人口学组成员
  国家人口和计生委人口专家委员会成员
  卫生部生殖健康专家组成员
  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
  山西省人口研究中心顾问
  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
  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WHO)生殖健康社会科学专家组成员
  美国纽约“国际计划生育展望(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刊物国际编委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人口研究(Asian Population Studies)刊物国际编委
  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IUSSP)低生育率专门组成员
  
  1981年为第一位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奖学金出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也是在1986年第一位回国工作的人口学博士,1988年为第一位受聘担任联合国人口基金长期顾问的中国专家,1998年为第一位受聘担任纽约人口理事会的高级研究职务的中国人口学家。
  曾受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特邀担任1992年在印尼巴厘举行的第四次亚太人口大会的大会发言人中唯一的中国代表。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和顾问出席了1994年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人发大会的筹备会和在开罗召开的国际人发大会和非政府论坛。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的非政府论坛。应邀作为1993年在加拿大蒙特里尔、1997年在北京、2005年在法国图尔市召开的世界人口科学联盟(IUSSP)的专题会组织者。曾担任亚太经社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银行、加拿大国际开发署、世界卫生组织的顾问。
  
  四、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
  社会人口学、人口变动与社会发展、生育趋势和人口增长、低生育率和生育政策、出生性别比和社会性别、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人口迁移和人口城市化、青少年生殖健康、公民社会组织
  国家“八五”人口规划和九十年代人口计划的论证和研制、出生性别比失常问题、省级领导培训、计划生育和人权问题、西藏人口问题、计划生育和妇女地位、计划生育白皮书、计划生育“两个转变”、优质服务试点、生育政策研究、公民社会组织与生育健康等。
  
  五、奖励与荣誉
  1992年获得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曾获得国家计生委、中国人口学会等多次奖励
  2000年获美国IS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最佳引用奖(ISI Citation Classic Award)
  2006年获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软科学奖二等奖
  在国内外的许多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和研讨会上发表论文达数十篇
  曾应邀到国内外众多大学、实际部门、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演讲
  
  六、主要著作和发表论文
  《社会人口学的视野》199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国际观点和动向》1996年,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和徐毅、解振明)
  《综论中国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199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国家计生委第一批优质服务试点县评估报告集》1999年,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和张二力、解振明)
  《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中国的十年(ICPD+10:China)》2004年6月(和郑真真、解振明、张开宁)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6):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2006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和蔡昉)
  《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2006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和曾毅、李玲、林毅夫)
  《公民社会组织与生育健康》200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和郑真真、刘鸿雁、刘爽)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和韩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比较分析”(和罗伊)。载《人口研究》1996年第20卷第5期1-16页。
  “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是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途径”。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研究》第21期(总第105期),1998年12月24日;《第一批优质服务试点区县(1995-1998)评估报告集》614-625页,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年;《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季刊),第15卷第2期,总第55期,1999年6月:1-7页。
   “论中国计划生育的改革”。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研究》第2期(总第164期),2002年3月11日;载《人口研究》2002年第26卷第3期1-8页;载《改革》2002年第5期118-123页。
  “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和郭志刚、张二力、王丰)。载《人口研究》2003年第27卷第5期1-10页。
  “新时期的中国人口态势”。载《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6,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No. 7,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蔡昉主编、顾宝昌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1-83页。
  “瞻前顾后 左顾右盼-中国、印度与韩国人口趋势的比较分析”。载曾毅、李玲、顾宝昌、林毅夫主编《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257-275页。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Family Planning and Fertility in China (with Dudley Poston). Demography Volume 24, No. 4, November 1987 531?551.
  Fertility Trends in Rural China in the 1980s Cohort Effect versus Period Effect, (with Shuzhang Yang).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Vol. 6, No. 4, 1991 3-34.
  Consequences of Fertility Decline Cult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in China (with Xizhe Peng). Impact of Fertility Decline on Population Policies and Program Strategies. Korea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Social Affairs, Seoul, South Korea, 1992 49-66.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Recent Increase in the Reported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with Zeng Yi et 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 19, No. 2 (June, 1993) 283-302.
  Background Paper for UNFPA Program Review and Strategic Development China, (with Tu Ping and Xie Zhenming). April, 1994.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with Reference to Other Areas in East Asia What We Know, (with Krishna Roy). Asia-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Vol. 10, No. 3 (September, 1995) 17-42.
  Fertility From the 1970s to the 1990s. China the Many Facets of Demographic Change, edited by Alice Goldstein and Wang Feng, 1996 69-80. Denv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China's Population Grows Despite Fertility Decline. Forum for Applied Research and Public Policy, Volume 12, No. 2, Summer 1997 41-45. Knoxville, Tennessee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Toward a Quality of Care Approach – Reorientation of the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in China, (with Erli Zhang and Zhenming Xie), in Innovations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Population Program Management – Institutionalising Reproductive Health Programs, edited by Jay Satia, Patricia Mattews, and Aun Ting Lim. Volumes 7-8, Chapter 4 39-52, 1999. ICOMP, Kuala Lumpur, Malaysia.
  Offering a Choice of Contraceptive Methods in Deqing County, China Changing Practice in the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Since 1995” (with Ruth Simmons and Diana Szatkowski), in Responding to Cairo Case Studies of Changing Practice in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edited by Nicole Haberland and Diana Measham, 2002 Chapter 3, 58-73. New York the Population Council.
   “Family Planning and Women’s Lives in Rural China.” (with Karen Hardee and Zhenming Xie). 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Vol. 30, No. 2, June 2004 68-76.
  “China’s Local and National Fertility Polic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Wang Feng, Guo Zhigangf, and Zhang Erli).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7, 33 (1) 129-147.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 翟振武教授
  
  一 博士生导师简介:
  
  翟振武,安徽无为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1984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硕士,198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1970~1978年在北京第一机床厂工作,1984~今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工作,1993~1994在联合国开罗人口中心任教授。兼任国家人口和计生委专家委员会成员,卫生部妇幼卫生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人口基金中国项目专家组副组长,国家“关爱女孩工程”专家组副组长,中国计生协常务理事,国际计生联亚太理事会理事,Lead China 核心教授组成员,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口学会会长,国际人口学会人口与贫困委员会副主席。2006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主要合作者之一)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软科学特等奖,《社会抚养费调研报告》获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软科学二等奖,《中国知识分子健康研究》2006年获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第五届中华人口奖(科学技术奖)(人事部、卫生部、科技部、中宣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人口领域最高等级的国家级奖项),2006年获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贡献奖(省部级)
  
  二、教授课程
  
  高级人口统计分析、研究方法的应用与误用、人口经济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抽样技术与应用等。
  
  三、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
  
  人口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四、在研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9.  环渤海人口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科协项目
  10. 新时期中国生育政策研究,国家人口计生委项目
  11. 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地研究,北京市哲学社科项目
  12. 广东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研究,广东省政府项目
  5.协调社会政策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研究,福特基金会项目
  6.中国人口变化与趋势综合分析,国家统计局项目
  
  五、主要科研成果(含发表的主要著作、论文等):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 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中国人口:太多还是太少》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人口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
  
  中国50年代人口政策的回顾与再评价  中国人口科学 2000年1期
  大批判的教训与反思     人口研究  2000年2期
  稳定低生育水平:概念、理论与战略   人口研究  2000年3期
  人口与资源的百年争论     光明日报  2000年6月1日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Prospect and Challenges, The Changing Population of China, Edited by Peng Xizhe, Blackwell Publishers UK 2000
  “错批一人,误增三亿”质疑    纵横   2000年7期
  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    人口研究  2000年6期
  中国人口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年6期
  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中国人口科学  2001年1期,1月29日
  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反思  教学与研究   2001年3期,3月20日
  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  人口研究   2001年3期,5月29日
  从普查数据看国情    人民日报   2001年3月29日
  数据质量面临的新挑战    人口研究(论坛) 2001年3期,5月29日
  中国人口学专业人才的培训与需求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1年6期,11月29日
  中国生殖健康产业的需求与市场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2年1期,1月29日
  努力为繁荣人口科学服务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2年3期,5月29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解决人口问题   人口研究   2003年1期,1月29日
  中国的人口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人口研究   2003年5期,9月29日
  人口大国更要重视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3年8期,8月10日
  重提安乐死立法     人口研究  2004年3期 5月29日
  定义人口安全      人口研究   2005年3期 5月29日
  从可持续发展看中国的人口数量   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5年3期
  中国知识分子:短命还是长寿?   人口研究   2005年5期 9月29日
  “过劳死”与群体预期寿命   科学中国人   2005年8月  
  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研究   人口研究,   2007年1期
  人口逆淘汰:一个没有事实根据的假说,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1期,07年2月1日
  对取消强制性婚检理由的质疑,    中国妇幼保健,2007第7期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     《人口研究》,2007年 2期
  
  
  人口学专业  邬沧萍教授
  1、  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社会职务,奖励、荣誉称号
  邬沧萍,1922年9月生于广东番禺。1946年毕业于香港、广州岭南大学经济学系,1951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并获得MBA学位。1951年响应祖国的号召回国任教。先后在北京辅仁大学、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任中国人口学会秘书长、副会长,现任顾问。曾任中国老年学学会副会长、会长现任名誉会长。历任北京市人口学会副会长、会长现为名誉会长,曾任北京市老年学会副会长现任顾问,现任北京市老龄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连任两届国际人口研究机构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际计生联亚太地区常务理、国际老年学会亚大分会常务理事。曾任第五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2000~2005任北京市政府参事。曾两届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和两届北京市副主委。首都医科大学老年医学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从1990年起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荣获人口学界的最高奖——第二届中华人口奖;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委社科一等奖、三等奖;北京市社会科学一、二等奖;国家计生委、中国人口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中国老年学学会特等奖、一等奖;2000年获得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奖等等。
  
  2、 教授课程
  社会老年学、人口理论、老年学概论、老年学名著选读
  
  3、 主要研究方向
  人口与发展、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
  
  4、 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
  
  5、 主要科研成果(含发表的主要著作、论文等)
  改革开放后先后独著、合著、主编、副主编、翻译并公开出版的教科书、专著、译著、辞典等30多部(本)。主编《社会老年学》、《老年学概论》、《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The Aging of Population in China”等
  公开发表的论文、文章三百多篇,其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社会科学等发表的有三十多篇。
  
  
  
  
            
  
  杨菊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人口学系博士生导师。1984年武汉大学历史学系硕士,2005年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社会学系博士。2005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作。
  
  一、主要承担课程
  
  1、 博士生课程:学科前言文献导读
  2、 研究生课程:生育与死亡分析、理论与方法的整合、高级统计技术
  3、 本科生课程:社会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技术、社会调查方法、论文写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
  
  社会人口学、社会家庭学、社会统计学。目前,她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于(1)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群体的福利问题;(2)公共政策和社会变迁对个体、家庭的影响。她关注个体和家庭是如何应对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人口转变的;宏观层面的变化如何重构个体赖以生存的家庭结构的;个体和家庭对公共领域变化的解读和回应策略又是如何反作用于社会变化的。
  
  三、主要在研课题(主持人)
  
  (1)   “人口流动人口研究”(教育部基地重大课题,2008-2010)
  (2)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指标体系构建”(国家人口计生委课题,2009)
  (3)   “Local Variations of Family Planning Policy and the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Ford Foundation,2007-2009)
  (4)   “不同生育政策环境下的出生性别比失衡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研究”(教育部课题,2009-2009)
  (5)   “两性失衡与社会稳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08-2010)
  (6)   “Family Change and th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 What Can China Learn from Japan”(Sumitomo Foundation,2008-2009)
  (7)   “Demographic Change and Poverty of the Elderly in China.”(Global Development Network,2007-2009)
  (8)   “宜昌地区二孩生育政策研究”(福特基金课题,2008-2009)
  
  
  四、主要科研成果
  
  专著和教材
  1.   《生育政策与儿童福利》。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5月。
  2.   《社会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技术——Stata统计软件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3.  2008. Beyond Birth Control Fertility Policy and Children’s Wellbeing in Transitional China. VDM Verlag Dr. Muller.
  即将出版著作: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
  《人口转变与老年贫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核心期刊论文
  1.   “The one-child policy and school attendance in China”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51(4) 471-496.
  2.   “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overweight children in the 1990s.”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64(10)2043-2057.
  3.  “Demographic change and poverty amongst the elderly in transitional China.” Research Monitor 2007 (1) 14-15.
  
  4.   “从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看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走向”。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1期。
  5.   “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儿童性别比关系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6.   “多层模型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3期。
  7.   “从家务分工看私人空间的性别界限”。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5期。
  8.   “中国的婚居模式与生育行为”(杨菊华、Susan Short)。人口研究,2007年第2期。
  9.   “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儿童营养过剩关系研究:一个纵向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2期。
  10. “中国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青少年教育机会关系研究”。人口学刊(台湾),2007年第1期。
  11. “中年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社会人口学分析”(杨菊华、翟振武、吴婷娜)。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5期。
  12. “人口转变与老年贫困的理论思考”。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5期。
  13.  “人口学领域的定量研究过程与方法”。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1期。
  14. “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定量和定性分析”。人口学刊,2008年第1期。
  15. “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发达国家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究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学海,2008年第1期。(本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16.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杨菊华、段成荣)。人口研究,2008年1期。(本文被《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 人口与计划生育卷》全文转载)
  17. “中国离极低生育率还有多远”(论坛主持人)。人口研究,2008年3期。
  18. “延续还是变迁?社会经济发展与婚居模式关系研究”人口与发展2008年5期。
  19. “两性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4期。
  (本文被《新华文摘》转载)
  20.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本文被《中国人口报》转载)
  21. “浙江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成效及原因探析”(施春景、罗迈、杨菊华)。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第1期。
  22. “中国女性老年人口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姜向群、杨菊华)。人口学刊2009年第2期。
  23. “一孩半生育政策的社会性别与社会政策视角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3期
  24. “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四地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3期
  25. “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读顾宝昌、王丰先生主编《八百万人的实践》”人口与发展2009年3期
  26.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相关吗?”(论坛主持人)人口研究2009年3期
  27. “生育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与理论思考”。探索与争鸣2009年4期
  28. “胎次-激化双重效应: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人口与发展2009年4期
  
  书籍章节
  1.   “社区和家庭因素对中国城乡家庭经济地位的影响:1989-2000”。载《中国贫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蔡昉、万广华主编,pp.218-23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与和谐社会建设:来自贵州的调查”。载《跨越之路——贵州和甘肃“十五”人口计生工作纪实》(金小桃主编),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年。
  3.   “梅开二度:湖北省长阳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新二孩生育政策调研报告。”载《八百万人的实践——来自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调研报告》(顾宝昌、王丰主编)),pp.298-33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4.   “当前中国老年妇女的基本状况”(姜向群、杨菊华)。载《2006-2007: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妇女蓝皮书)》(谭琳主编),pp.92-1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   “中国性别平等50年:一个生命历程视角分析。”载《改革开放与人口发展论文集》(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中国人口学会编),pp.171-196。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年。
  
  
  
 
说明:本站提供的《社会与人口学院导师介绍 》源自权威渠道,为历年考过(被使用过)的真题试卷,除标注有“回忆版”字样的试题外,其余均为原版扫描,权威可靠;回忆版试题由当年参加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生回忆,内容完整。

它是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过的真题试卷,属已解密信息,对于报考相关专业考生来说,统考专业课(业务课)科目考研真题对于专业课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研究真题除了能了解到什么知识点最重要,考哪些题型之外还能给我们反映出老师出题的难度如何,考试考点及重点范围有哪些,每个知识点的历年出题频率,每个章节的分值比重,各个章节的出题比重,每年都要反复考的知识点等等。考试真题的重要性是任何的习题资料都高,比起网上流行的所谓“复习题笔记讲义”(少数除外,大部分都是以同一资料冠以不同学校名称冒充的资料),真题真实性高、渠道权威、试题原版扫描保证清晰。在考博信息网的考试资料体系中,也是把专业课真题作为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资料提供给大家的。

考博信息网提供的全国高校历年考博真题、考研真题电子扫描版样张展示:

湖南大学2010年环境系统分析考博真题  

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高等工程数学考博真题

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高等工程数学考博真题  

云南大学2012年专业综合理论考研真题

云南大学2012年专业综合理论考研真题  

西安理工大学2012年自动控制理论考研真题

西安理工大学2012年自动控制理论考研真题  

更多真题样张如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英语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经济学综合(财政学)考博真题
 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财务管理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河海大学2010年计算数学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云南大学2010年英语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中南大学2012年机械工程综合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四川大学2012年基因工程原理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数字信号处理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2010年结构化学考博真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英语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现代自然地理学考博真题点击查看   南京大学2010年考博英语真题点击查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材料力学考研真题点击查看   中南大学2012年检验综合考研真题点击查看 
 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和声与曲式作品分析考研真题点击查看   南开大学2011年管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点击查看 
 西北大学2012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考研真题点击查看   深圳大学2012年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点击查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材料力学考研真题点击查看   中南大学2012年检验综合考研真题点击查看 

考博咨询QQ 13525588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考研咨询QQ 3345580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customer_service@kaoboinfo.com
考博信息网 版权所有 © kaoboinf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或引用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