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中南民族大学《教育综合》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大纲
中南民族大学 2021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
|
使用学科(类别)专业(领域):0451 教育硕士
…………………………………………………………………………………………
一、考试性质
|
《教育综合》是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自命题科目,属于教育学(一类学科)教育硕士(二类
学科)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
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教
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以上)水平,以利于高等院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
招生质量。
|
教育硕士入学《教育综合》考试涵盖(普通) 教育学和教育研究方法两门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
握上述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
解决相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
(1)必答题为 135 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
(2)必选题为 15 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 I 道题考查(普通)教育学的内容,
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 I 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4.试卷题型结构
|
单项选择题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辨析题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
简答题(选作题)3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
|
论述题(含案例分析题) 2 小题,两题依次为 22 分、23 分,共 45 分
|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
1.“教育”定义的类型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
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
|
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
(二)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
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
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
(二)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l.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有效发挥的条件
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
|
应生活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
1949 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
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
第六章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
5.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1951 年的学制;1958 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
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
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
(二)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课程编制
|
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布鲁姆
|
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6.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模式与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
政治因素;经济囚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2.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
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
|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
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3.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
(四)教学模式
|
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
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
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
|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
(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
|
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
|
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五)德育方法
|
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
(六)德育途径
|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
第十章 教师与学生
|
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群体的作用。
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
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
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与常用方法。
|
1.了解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掌握教育研
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
|
2.具有进行教育研究选题及研究方案设计、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
学术论文等的初步能力。
|
3.能够运用教育研究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评论教育研究的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
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1.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
2.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3.教育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
(五)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类型
1.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及特点
2.教育研究方法的功能
|
3.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
|
第二章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选题的主要来源
|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1. 教育研究假设
假设的含义与作用;假设的主要类型;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
|
变量;假设表述的规范性要求。
2.教育研究方案的制定
|
选择研究对象(抽样);确定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
(四)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
2.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1.教育文献的等级
|
(三)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及主要方法
1.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
分析和准备阶段;搜索阶段;加工阶段。
2.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
3.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文献检索中的应用
(四)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
1.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
2.确认文献的真实性(内审法、外审法)
3.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
3.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
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三)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
1.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
|
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实施观察,收
|
集、记录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2.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
|
描述记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取样记录(时间取样、事件取
样);行为检核表。
|
第五章 教育调查研究
(一)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1.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及特点
|
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3.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
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制定调查
计划;实施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
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个别访谈
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
|
定名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比率测量;
学业成就测量、智力测量、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量。
3.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
|
2.教育实验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
3.教育实验研究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
借鉴、模仿自然科学实验;从一般教育活动分化发展而形成。
4.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
|
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教育实验的实施阶段;教育实验的总
结推广阶段。
|
4.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
(三)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
2.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五)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格式
1.单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2.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3.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4.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5.所罗门四组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第七章 教育行动研究
|
1.教育行动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2.教育行动研究的含义
|
3.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
审核;分类;汇总。
(二)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1.定量分析的概念
|
数据描述(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地位量数、相关系数的含义及种类);数据推断(参
|
数估计、统计检验的含义及种类)。
(三)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1.定性分析的概念
|
因果分析;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
第九章 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一)教育研究报告的主要类型
1.教育调查报告及其构成
|
(二)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1.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
2.观点和材料一致
|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4.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
1.《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年
2.马云鹏、孔凡哲. 教育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