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一槌定音 高校三思良策
记者 段旻雯 刘俊杰 杨桂青
中国入世,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只有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入世后的中国需要大量人文素质高,法制意识强的综合型人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薛澜教授认为,高校应该在人才结构、学院建设和师资等方面作出调整,以适应中国入世对高校的要求,清华的做法有值得其他高校借鉴的地方。
在人才培养结构方面,中国培养人才的模式与国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很大。按照薛教授的观点,中国的高校目前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所受挑战最大的可能是硕士这一级人才。就目前来讲,硕士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术型的,侧重所学专业的理论研究,传统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术型的人才;一种是专业型的,主要偏重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在国外,硕士主要是应用型的,博士是学术型的。国内外的这种偏差要求我们的高校做出及时的调整,也需要国家在宏观的招生政策和培养计划上加以相应的调整。
目前,清华大学专业型硕士的招生比例在逐年上升,国际上所青睐的专业型硕士在清华早已培养,如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学硕士等。这类硕士的培养模式和传统的模式有很大不同。拿经济学来说,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在课堂上主要侧重于公式的演算,而在专业型硕士培养的课堂上,这种演算变成了如何用这些公式来解决问题。
入世后对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清华大学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把人文精神教育、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法制、金融教育融入到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去。从目前的趋势看,清华大学正在从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培养工程师的高校,向综合性大学迈进。清华大学目前的布局,比以前更适应社会发展对高校建设的要求。
人才素质要提高,培养模式要彻底改变,最终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实现。自从建校以来,清华一直把“学贯中西”当作学校建设的重要思路。在不同的年代,都有不同的表现。目前,它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请国外专家来清华任教,或者干脆就当系主任。清华大学已高薪聘请了美国普度大学的一位“洋教授”来担任工业工程系的系主任,期望国外专家能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学经验带到中国来,让中国的大学生不出国门就能享受留学教育,这是一种尝试。
同时,在建设新的学院时,请国外专家直接参与,参加每一个环节的论证。以公共管理学院的建立为例,在筹办之初,清华大学就与哈佛大学的肯尼迪学院和希拉裘斯大学的马克斯威尔学院建立了联系。教师也都有在国外学习的经验,约有1/3的教师是拿着博士学位回国的。在教学上,学院制定了和国外大学联合培养计划,把专家请进来,和中国的教师一起培养人才。
薛澜教授认为,入世后,中国将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外资将大量进入中国,中国也将加大资本扩大到国外的力度。WTO的规则是强制性的,在入世初期,可能有一段“磨合期”,这个阶段,懂WTO的人才、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必定会“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