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部一名编导,在工作中深感必须提高专业水准,去年夏天到某名牌大学报了研修班,学习“国际金融”。这个班学费1.5万元,如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则有硕士学位。其实学位对我来说不重要,我主要想学点东西。课程表上有14门课,题目都极为诱人,而且全是教授、副教授讲课。如今我已经念了一年,学了4门课,但可以说,我的收获几乎为零,这种所谓研修班让我大失所望。
研修班里有的老师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有一门是“微观经济学”,应当说老师极为认真,对教材一丝不苟,一根线画错了都会纠正过来。但她讲得飞快,我们很多人都不是学经济出身,根本跟不上,如听天书。她讲课时从头到尾把教材捋了一遍,复习时又把教材捋了一遍。我觉得,我离开大学校园已经10年了,老师的教学方法总该有些变化了吧?比如,讲到“最优生产组合”、“企业运行”,如果能结合现在的例子有助于理解。尤其是最后几章,和我国现在市场经济中的问题有很大关系。此外,能不能结合理论讲讲西方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些典型案例?可她举的全是教材上的例子,比如吃了10个包子,吃第一个“边际效应”最大,第9个最低。但这并不是真实的案例。如果她能够讲述些实例,我们会豁然开朗。
我们跟老师建议,可老师叫了起来:哎呀!这本书400多页,书都讲不完,没时间。我很失望,我听说研究生教学是双向的,越讲问题越多,越想跟老师沟通,但根本没机会讨论。我们班170多人,全上大课,老师只能粗枝大叶理一理,细的本来就讲不了,再讲例子,再沟通,肯定不行。学校也从没安排过任何讲座。我交了钱,可我觉得给我安排的食物和我的胃口不对。但这个老师起码是认真的。
有的老师讲课倒十分活泼,也时常举些例子,但所讲的很多东西站不住脚。有一位声名远扬的经济学家给我们讲课。他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讲改革中发生的一些经济现象。如果我是一个本科生,我会觉得他的课十分幽默有趣,可我就乐不出来。我觉得他治学态度不严谨。他也有统计数字,但都十分过时,他也有对统计数字的分析,但整个感觉更像演讲,不像是做过深入的研究探索,不像是讲一门课!我在经济领域搞报道这么长时间了,他讲的所有例子我都十分熟悉,他说的每个数字我几乎都知道,但他不能说服我!我敢断言他的数字决不是调查研究来的,而是来自二手三手的资料,没准就是从报纸上抄来的。他也去企业,但向我们介绍的那点信息十分表面,像是从饭桌上听来的。他说你们都应该去买我的一本书,我翻了这本书,是他讲课的全部内容,也果然就是他在各个场合的演讲集。
这门课我连笔记都没做,每次去哈哈笑一阵就走了。我们班同学也有在经济领域工作的,也觉得他实质内容不多,满嘴花架子。我前两天给班长打电话,问:考前他还辅导吗?班长与他联系,他说太忙了,还要去外地讲课,没时间辅导。去买那本书,看一遍就行。班长问:“不及格怎么办?”他说:“不会,我的课还没有不及格的。”
还有一门课是“投资银行学”,老师也是教授。“投资银行学”是操作性极强的学问,他完全可以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请实际操作人员来讲几次,但他从没这么做过。他讲的都是程序,如何起草文件,到哪儿去批,并没有深入讲实质的功能和作用。他爱讲操作细节,但又不像真正操作者那样精通,经常出现漏洞。我们班好多同学在证券公司工作,他一有漏洞我们就忍不住笑。
他用很大篇幅讲自己的一个课题,而投资银行最基础的并购、重组,讲得太一般化,太低级了。比如投资银行选项目,根据什么去选,怎样把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几乎没怎么涉及。我这方面的知识都是跟券商投资银行部的人聊天得来的。这一领域有很多大型案例,应该用案例教学法,可他手里没什么特别好的案例。
这就是我们的课堂。有时候,我真想站起来提问,可我们的老师都很忙,来去匆匆,有时就让我们自己看书。我知道这个班在北京有,在深圳和别处也有,他们的课都是轮着排的。可如果他们整天飞来飞去讲课,就更没时间踏踏实实研究问题了。我想,他们可能确实很有名,也确实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但为什么就达不到我的要求?我付出的代价也很高啊!
我平时工作很忙,每天7点30分到单位,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家,常常一分钟空闲都没有,但一星期至少3次课,几乎都没缺过。但我现在想,这些时间还不如在家好好休息。我现在学过了“效用问题”,就想:我花了1.5万元去学习,肯定要有效用。但我花的钱和效用比最高也就是10%。“微观”老师讲了两遍我都没懂,但我看了一个多星期的书后,觉得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我明白了,还不如自学呢。
报名时我先生跟我打赌,说我坚持不下来。可我已坚持了一年。但这样上课真没意思,我不知道是否还能坚持下去。交了那么多钱,不读完有点亏。但我会告诉所有想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再也别上当了。